沁河,是汾河之外的山西第二大河,山西和沁河有关的县名有三个,沁源、沁县和沁水,和汾河一样多(汾阳、襄汾、汾西),只不过,和汾河相比,沁河似乎没有那么出名。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谁都知道第一,谁都想不起第二”。我们这次“绿色沁源·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大型采访活动,就是想弥补这个遗憾。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遗憾是我们的,并不是沁河的。
千万年来,沁河缓缓流淌,滋养着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人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付出再多,又有什么遗憾?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媒体人,总觉得自己见闻广博,总想着要走到世界尽头,其实就连身边的风景都没看过。每到一处,采访团总是很没见识地惊呼——啊,好美啊;啊,为什么这么美?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绿树以及各色的香花异草,每天,就是这些景物塞满了我们的眼,一路风光看不够,很多年前学过的读过的诗,就在那一刹那涌上心头:
在沁河源头,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古朴的村落,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河畔峡谷,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深山,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绝岭,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在沁河古堡,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沁河的水库,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一幅幅画面,一句句诗。我们走在画中,也走在诗中。
越走,我们越有一个强烈的冲动,我们要把沁河的美,分享给更多的人。事实证明,沁河这并不为人熟知的美,确实打动了许多人。在泽州山里泉景区做直播时,不断地有网友问:“这是哪儿?怎么去?有没有门票?”不断地有网友说,想不到山西有这么美的景色,感谢主播的推荐……每一句话,都将是一个与沁河邂逅的承诺,每一句话,也给当地文旅行业的人增加了自信。
同时,我们也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山西的旅游,在文化旅游之外,能更多地以自然风光为号召、为品牌、为基础、为最大的吸引力。
山西是文化大省,许多熟悉山西的人,下面的话几乎张嘴即来,“宋元以后地上文物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全国第三”“戏曲的故乡、民歌的海洋”……以及尧舜禹而下,关羽、武则天、杨家将一系列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过去我们没发展文化旅游时,被人评价“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我们要转型发展,在文化旅游上迅猛发力,各地都开始重新审视、挖掘、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这样的转变值得点赞。
只不过,当我们将文化资源视为发展旅游的最大倚仗时,其实隐含着这样的潜台词,第一,我们文化资源的优势确实十分巨大而突出,第二,我们默认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是比不上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省份的。从去年的走黄河到今年的走沁河,对第二句话,我们现在是强烈反对的。走黄河时,我们看到了或汹涌或平静各种气质,或宽广或狭急各种姿态,或浑黄或碧绿各种颜色的黄河,百种面目千种风情,我们不禁想邀请所有读者来欣赏晋黄河之美。
“来吧,这里风光绝美:
可听涛声——老牛湾关河相伴,娘娘滩水抱孤洲,天桥峡四桥飞渡,石楼湾河道浑圆,乾坤湾龙舞蛇行,碛口上礁险浪急,壶口瀑声震九天,吴王渡浩瀚无垠,风陵渡大河东流,天鹅湖俊鸟轻盈。
可赏山色——黑茶山层林尽染,母亲峰景自天成,二郎山林海浩瀚,玉皇顶云遮雾罩,梯子崖绝地天通,孤峰山峭立平川,五老峰嶙峋萃律,金楼山陡峭如壁,舜王坪群峰叠嶂。”
今年走沁河,又到了风光冠于全省的南太行,更令我们心驰荡漾。那些奇峰绝岭、深谷险壑,或者是松涛林海、草甸花坡,再或者是湖光河色、山泉浅溪,哪一处不能令人流连忘返?与南方的山山水水一较又何遑多让?更何况,南方的气候冬天阴冷潮湿,夏天酷热烦闷,反不如山西四季分明,多了些明朗爽利。
如果说,前些年,因为山西挖煤掘矿弄“脏”了天,污染了水,给山蒙上灰尘,近几年我们转型发展效果明显,生态得到恢复,环境得到改善,实在应该有底气邀请全国乃至海外的游客来山西尽享山水之乐了。
还有一个问题也易于被人忽略。文化资源的优势事实上并不等于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我们山西是文化大省没错,但要借之以发展文化旅游,必须要做到两件事,一是文化的实体化呈现,得让游客可见可感,无形的文化必须要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但我们现在,最为人熟知的是庙观、大院、古堡等,缺乏活化而有区别的内容支撑,看一个是这样,看下一个还是这样,谁愿意来第二次?二是文化的创意性呈现。山西文化举凡大略,如根祖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晋商文化等,现在呈现方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弄几个馆、收集些史料,一股脑儿地堆砌给你看,深刻的内涵,都是直白地告诉你,你的收获于是也只有几个空洞的字。旅游发达的地方,尽管文化没有我们这么丰富厚重,却会想出各种创意,用尽各种手段让你亲近,获得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搞文化旅游的难点在于,对于游客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对相关文化领域没有了解,不感兴趣,我们再怎么搞也属于抛媚眼给瞎子看。而一个普通的游客,来山西旅游,难道还要备课,深入学习吗?再说以山西文化之博大精深,穷年累月也学不完,就算是学完,比如我们的许多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难道真让人大老远跑来,看几个土堆,看几块砖瓦,然后还要说好,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如风光游却没有门槛一说,老少皆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我想他们也愿意在山水之中度过自己的旅途吧。在山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任何一个时候,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特别的景致可欣赏。
靠这种普适的自然风光的吸引力,将游客吸引来山西,常来常驻,久而久之,即使是无意之中,也不难被山西的文化所浸染所熏陶啊。
省长楼阳生在谈到锻造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板块时说,要“立足黄河、长城、太行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他把“山水风光禀赋”还放到了“历史文化底蕴”之前,我想,旅游部门或者旅游企业,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高度。
是时候了,我们要响亮地再唱“人说山西好风光”了。
山西晚报记者李遇
1、沁源的龙头湾。
2、武陟沁河入黄河处的岸边。
3、沁河里栖息着的水鸟。
4、沁河第一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