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打卡网红小城沁源感受传统元宵佳节
TUhjnbcbe - 2024/3/5 10:08:00

在人们的记忆里,元宵节是喧天的锣鼓,是街头的红火,是璀璨的焰火,是拥挤的游人,是肆意放飞的狂欢。在现代都市,要体验传统年俗中“全套”的元宵节项目已经不太容易了,尤其是街头红火更是罕见。幸好,沁源县于春节来临前在全县启动了“冬享民俗年”系列活动。

元宵节前夕,恰逢天降瑞雪,山西晚报记者冒雪驱车太岳山,走进网红小城沁源,感受并记录下了这场保留相对完整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正月十四 夜赏花灯、转九曲,满城皆是笑盈盈

雪飞雾大,路滑难行,从太原驱车五小时赶到沁源时,风住雪停,月上柳梢。夜色微阑中远方群山如墨,县城各处,各色彩灯已经点亮。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赏灯历来是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挂着彩灯的冬日枯树,不待东风来,已是花满枝。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气氛。不过,沁源人元宵节走上街头赏的灯是那些大型的景观造型彩灯。这个在去年以“绿色沁源”名声鹊起的网红小城,街头布置了大型景观灯50余处,展示的内容皆与沁源发展及其地域文化有关,有表现其红色文化的、代表其奋斗精神的、祝福改革开放40周年的、彰显体育精神的、表达绿色康养理念的、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的、宣传宜居环境的……人们在赏灯的同时,也了解了沁源文化。现代灯展对人们的吸引不仅仅是其展现的内容,更多的是那些有各种“机关”的机械灯,旋转的花鸟、变换的场景以及不知从何处喷出的薄雾笼罩着的“仙境”,都让游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拍照留影。更有镭射灯光让白日里的水泥墙变成了夜色里的灯光秀,忽而白鹤亮翅、忽而草木摇曳,元宵赏灯多了几分现代滋味。

边看边行至任之恭小学,操场南面的一处空地扎起了九曲黄河阵。

转九曲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元宵节的起源据说与道教祭祀活动有关,相传正月十五是道教“三官”之“天官”的生日,闹社火就是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转九曲也是道教祭祀活动之一。也有传说,九曲黄河阵是姜子牙所布。无论其传说为何,在元宵节里,转九曲都有消灾免难、祈福转运的吉祥寓意。据现场维持秩序的民警介绍,每天来转灯的人都有一两万,要知道,沁源县城的总人口才六万。晚上八点多到九点,转九曲的人流量达到高潮,人们成双结对或是举家而来,扶老携幼摩肩接踵进入大阵,好不热闹。

转走上一年的厄运,转来下一年的好运,转过九曲的人们都说说笑笑而去。转完这座九曲黄河阵,记者手机上的步数大约步,用时25分钟。大阵的中心是一面祈福墙,桁架搭建的仿楼阁,喷绘了灯龛,标识了“长寿灯”“子女灯”“平安灯”“发财灯”等字样,人们不由得伸手触摸,仿佛触摸之后,那些美好的寓意便传递给了自己。

正月十五上午 看非遗、尝美食,新名片叫褐马鸡

趁着元宵佳节,一早出门便有很多可以去游逛的地方。

沁源是一个生态环境特别良好的县,是我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一个县,高达56.7%,“绿色沁源”是其对外宣传的王牌。生态的良好自然带来了动植物的繁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这里的褐马鸡文化。趁着元宵节的热闹,县总工会打造了一处“褐马鸡文化社区”,颇为新鲜。县总工会门前的空地上全部是各种褐马鸡造型的彩灯,大小不一。一楼的临街门面房也成了褐马鸡文创产品展示区,当地工艺品制作者创作的各种褐马鸡文创产品正在销售。沁源人杨丽俊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赶制了各种带有褐马鸡图案的编织品,有小孩子的斗篷、沙发靠枕、造型玩偶、背包、挎包等二十余种。褐马鸡还与传统的剪纸、木雕、烫画等工艺结合成了多种文创产品。书画、摄影作品展示也对沁源的褐马鸡文化做了多种形式的宣传。

褐马鸡是代表绿色沁源的一张名片,沁源县副县长李建萍说,近年来沁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护褐马鸡种群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沁源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褐马鸡数量范围在-只,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山西省鸟,它能在这里繁衍壮大,便是绿色沁源最好的代言者。

我国动物研究专家周哲峰先生对沁源县,尤其是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科研工作,他表示沁源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为褐马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生存空间。根据数据分析,县内适合褐马鸡生存的栖息地面积达公顷。他说会考虑在沁源县褐马鸡分布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褐马鸡动态监测机制、建设褐马鸡博物馆、建立褐马鸡繁育(救助)基地、成立中国褐马鸡保护研究中心等。褐马鸡必将是沁源新时期发展中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沁源体育中心正在进行着一场非遗项目展,最能代表沁源历史文化。桁架喷绘的砖雕照壁、牌楼营造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循着“牌楼”进入展厅,迎面摆放着一顶大红花轿,让人感觉喜气洋洋,这是沁河镇城南村的花轿展示,这里曾经保留有传统花轿制作手艺,展出的便是一款新娘乘坐的喜轿。

一字排开的展台是沁源县14个乡镇的晒宝会。法中乡的大煎饼,韩洪乡的夹糖则、鏊糕则,赤石桥乡的木雕手工制作技艺、景凤乡的打铁锻造工艺、沁源的秧歌小曲、石雕技艺、木结构建筑法、木刻、葫芦烫画、刺绣、布贴……这些都来自最平凡的生活,是过往岁月的记忆,也是装点美好生活的艺术。

任何一个节日,除了玩乐,更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吃喝。

出了体育中心,对面便是特色美食展区。一溜排开的展区是沁源各个乡镇的特色美食:中峪乡在现场石斛炖鸡、郭道镇火麻油现烤烙饼、王陶乡传统花馍……作为生态良好的区域,松蘑、木耳、野生蜂蜜必然是当地特色。十余个展台将沁源县的地方特色、传统风味尽数展示给了游人。

眼花缭乱地看了一上午,采访团开始期待“冬享民俗年”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下午的街头表演。

正月十五下午 扭秧歌、闹红火,绿色沁源旺起来

闹红火也就是社火表演,从来都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下午一点半,街头表演正式开始,依然是以乡镇为单位,各家尽显其能。表演内容将传统与现代杂糅,在沁源县城的人民街上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表演。

元宵节闹红火由来已久,脱胎于社火表演,源自我国最古老的土地祭祀活动。“社”指的便是土神,年前便已经有了祭祀土地的活动,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是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从最初在庙会活动发展到大街小巷,最后集中在老天爷生日这一天,变成了正月十五闹元宵。

山西传统的社火表演主要有七大门类:阁跷类,鼓乐类,秧歌类,车船轿类,灯火类,模拟禽兽鬼神类和武技类。沁源县这次的街头社火表演中几乎全部涵盖了,并且融入了当代民族舞蹈的表演以及情景展现等形式。威风锣鼓、腰鼓、高跷、跑旱船、二王跌跤、花伞秧歌皆为传统社火项目。着苗家服饰的舞者将苗族竹竿舞与传统秧歌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在梅花桩上走钢丝、腾空飞跃的南派舞狮惊险刺激;在元宵社火最重要的舞龙表演中,四条彩龙上下翻飞最有气势。

三个多小时的街头表演,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却井然有序,一些年老者搬了小凳坐在最里面。欢乐的街头表演结束后,人群很快散去。便道上停放的消防车、警车里的执勤人员也都喜气洋洋,对于他们来说,元宵节是场硬仗,心里的弦要绷着,人群安全散去的那一刻,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刻。

出于安全考虑,元宵节街头社火表演活动在很多城市已经消失,但沁源县依然保留了这样热闹的街头社火。沁源县县委书记金所军说:“让老百姓过好年,过欢乐年,过幸福年,过喜庆年,眉开眼笑,欢天喜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卡网红小城沁源感受传统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