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沁河行晋城段砥洎城山环水绕阳城古堡江南
TUhjnbcbe - 2023/6/19 21:30:00

沁河沿岸有座古堡,砥洎(jì)城不是最出名的一座,却是最有特色的一座。9月5日,听说“绿色沁源·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要来砥洎城采访,69岁的张安明自告奋勇要当义务讲解员。陪同采访团前来的润城镇文化站站长张世杰说:“就让张老师给你们讲解吧,他对砥洎城的情况门儿清,讲得比导游还要好。”

“我生在砥洎城内,长在砥洎城,现在仍住在砥洎城门外。砥洎城里有太多故事了,你们跟着我,我慢慢讲给你们听。”张安明说话风趣幽默,平时还爱写诗,他不但能讲解砥洎城得名来由、街道布局和各个建筑的特点,还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砥洎城内的民间传说,讲到动情处,诗歌张口就来。正是有了他的讲解,砥洎城在采访团眼中有了别样的精彩。

铜墙铁壁守护一方安宁

作为省内第二大河,沁河出沁源,穿沁水,在端氏境内折南而下至润城,此段沁河古时又称洎水。砥洎城就建在沁河岸边的一座突出的小山咀上,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远望去,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当地煤铁资源丰富,历来十分富庶,不少人都曾在南方为官或经商,砥洎城中错落有致的建筑阁楼,于是有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砥洎城有两道门,一道水门,一道陆门。“我小时候,沁河从城下流过,眼前可以说是汪洋一片,不少村民会坐船从水门进城。”张安明说水门是外城墙上一道小门,“沁河改道后,这里的水基本都是地下水了,水门基本也不用了。”

采访团跟着张安明从陆门也就是南门进入城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铜墙铁壁”。传说明朝末年,富裕的润城地区多次被流寇袭击,为了抗匪自保,沁河一带建造了54座城堡。几百年过去了,经历过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一系列天灾人祸后,当年的50多座城堡大都受损后陆续修复,只有砥洎城完好无损。“可以说,砥洎城坚固的城墙,挡住了外来的一切干扰。”张安明说。

砥洎城的城墙可不一般。从城外看,与其他城墙并无二致;进入城内,却发现沿街而立高大的内城墙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埚孔洞,让人叹为观止。明末润城地区冶炼业发达,修筑城堡的人以冶铁时废弃的坩埚和沁河中的鹅卵石为原料,炼铁矿渣,调浆垒筑,筑就城墙,守护了这个小城多年的安宁。

“坩埚的温度非常高,沁河鹅卵石的含钙量高,二者结合,所以砥洎城的城墙不仅是铜墙铁壁,而且时代越久远越坚固。”张安明给采访团讲了一个小故事。年春天,砥洎城里住进来一支八路军的医疗小分队和重伤员,得知消息的日军包围了此城打算强攻。可不管怎么打,机枪大炮全用上都没起到作用,日军只好撤退。

以人为本是这个小城的本色

“一巨砥基筑城台,三面水绕门南开。脉气造就多奇景,风华荟萃出人才。”

登上砥洎城最高点——祖师阁,张安明朗诵了这样一首诗。老人告诉采访团,他小时候经常来祖师阁玩耍,当时这首诗就挂在祖师阁里,说的是城内文风鼎盛,出了不少人才,仅明清时期,就出了5个进士、13个举人。当然除了这首诗,祖师阁内还供奉着精通三教诸子百家的菩提老祖,还挂有很多名人字画。只是现在,这里空空荡荡,菩提老祖造像以及诗文字画都不见踪影。

“没了,都被毁了,就连现在的庙宇也是后来重新修建的。”张安明不无遗憾地说。砥洎城历来重视教育,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村里没学校,孩子们没读书的地方,于是就把当时最高的建筑祖师阁拆了,“那时候,大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但建设劲头十足,城内最好的古建基本都被拆了,拆下来的砖就用来建学校、修医院。而造像字画,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毁掉了。”

离祖师阁不远处,有一个平台,平台上卧着两只镇河铁牛。这两只镇河铁牛是年重铸的,关于镇河铁牛还有一个传说。

明崇祯年间的陕西巡抚张椿是砥洎城人,因父亲亡故,张椿在家丁忧时,绕城而过的沁河突发洪水,在砥洎城外起了“蛟”。过去迷信的说法,“起蛟”是有蛟龙在作怪,洪水在一个地方像叠罗汉一样垂直地往高堆叠,直到把既定目标淹没。那年起“蛟”时,砥洎城内百姓把镇河铁牛推下沁河也无济于事,于是,张椿站在城墙上对着河里的“蛟”说:如果不能守护家乡平安,我宁可不要这乌纱!说罢,便将乌纱帽向水中掷去。说也怪,张椿的乌纱帽落到水中的一刹那,那“蛟”便应声而落了。

“以人为本,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砥洎城内自古就认同这个道理。”张安明说,直到现在,古城复建也充满人情味。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铺平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冲水厕所,村里新修了幼儿园和小学,还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打扫街道卫生,砥洎城如今更美了。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这里是一个集古民居与军事防守为一体的小城。从防御上讲,有三面环水、坩埚墙、口袋巷、院院相通四道防御体系。”张安明说,从生活上讲,这个不大的小城内,巧妙地建有70多座院落。后来,一些老宅子被拆除或者自然坍塌,村民盖起了红砖房,砥洎城内显得萧条而混乱,就连张安明自己,也因为旧宅光线不好、小城交通不便,在年从城内搬到了城外。

年,时任润城村生产队队长的张安明接待了山西电视台前来砥洎城拍摄节目的一行人,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有如此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他开始重视古城保护。为了扩大家乡的知名度,张安明一边当义务导游,一边加强对砥洎城的研究。年,他开始为小城申遗。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有关砥洎城的史料记载,并且托人翻译成英文。虽然申遗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年,申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启动,张安明等人花费3个月,整理出文字、图片等各种相关资料,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开始申请“国保”。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砥洎城成功申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没人管,现在抢着管。”张安明对采访团说,“成为‘国保’单位后,砥洎城的城垛修起来了;包括祖师阁、文昌阁、黑龙庙等在内的庙宇也修复了;晋城市文化旅游局还在砥洎城外搭起舞台,推出大型实景剧《古堡!古堡》,而且村民都自发对老宅进行修缮,小城内的建筑风格更统一了。”

说得没错。采访团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有的恢弘,有的雅致,还有的极具江南水乡特色,门额上随处可见文雅的牌匾,“谦益居”“怀德居”“世泽坊”……透着宅院主人的情怀和品位。

采访团走入一处院落,主人张更生正在院子里乘凉。院里的石桌上,还放着两个坩埚,难不成还在炼铁?“这是用来烧打铁花的铁水的。”张更生笑着说。原来,张更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的传承人,“今年过年期间,我们去榆次表演了十几场,来看表演的人可多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鸿胪第”是采访团在砥洎城内参观的最后一个宅院。据张安明讲,宅院主人郭璋是陈廷敬的儿女亲家,康熙年间在鸿胪寺任职,管过国宴,当时有名的“千叟宴”就是由郭璋主理的。据说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满汉全席,也是郭璋在当地“八八席”基础上研制的。但令采访团印象深刻的,并非宽大的宅院或是深厚的饮食文化,而是“鸿胪第”里的公共卫生间,卫生、方便、现代化,绝对称得上“五星级”。如果当时就有这样的卫生间,相信康熙老爷子来阳城时,一定也会来砥洎城里歇上一歇、看上一看。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河行晋城段砥洎城山环水绕阳城古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