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去的时候
宋建勋
我与沁源和应该是有些缘分的,我几乎每天从附近经过,站在我们办公室,看到最醒目的建筑和标识就是沁源和,只是没有进去罢了。其次,我妹妹曾经在昌建地产工作三四年,我妹夫至今还在昌建地产做财务,我呢,做广告策划出身,与漯河的很多地产合作过,包括昌建地产,我们很少见面,见了,有时候会聊聊地产方面的事情,他们也说过沁源和项目如何好如何好,自然,我就记住了。生活压力日益增加,人都需要有一个心仪的空间安放自己的身躯和心灵暂做休息。看到了一个有花有树有小菜园的小院子,都会感叹:这地方不错,将来老了,在这样的地方养老多好啊。我听说过很多人这样表达过,不管能否实现,心里头都有畅想。我虽然不惑年龄,有时候就难免有些松懈,不想努力了,但心里知道,真的不能退缩,稍作休整还要重新出发,因为对于我来说,人生的路虽然走到一半,但孩子尚小,任重而道远。有时候也会感叹几句:自己老了。跟我在一起生活帮忙照看孩子的母亲听到后,就呵斥道:你才多大,就说老了,你说老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这么大年龄了,不还是在奋斗吗?我知道,母亲怕我松了努力生活这根弦。母亲从女儿未出生就来这里照顾我们,在小城里已经四年时间了。她特别不喜欢城市,总是说,整天爬楼梯上上下下,真不如老家院子敞亮,在家出门就到院子里,出了院子都是熟人,多舒服,在城里生活晾晒也不方便。她这么说,我能理解,在农村生活劳作了一辈子,这个环境对她来说确实有些不太适应。父辈们的理想就是在老家养老。我有两个妹妹,另外一个呢,医院工作,她比较注重父母亲的健康问题,在这方面操心不少,她说,家里养老是方便,空气好,安静,方便,就是医疗条件太差了。父母亲却舍不得那些土地、乡邻。前年的时候,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家里房子下雨过后渗水比较严重,收拾了两次还是不行,村子里都是楼房了,也想盖房子。我家现在的房子建于年,当时是平房上面有一间,是父亲在外地看到的建筑模式,然后回来也请人建造的,当年也花了不少钱,建成后很是气派,在方圆几里都算顶尖了,如今大家都很富裕,两层洋房三层楼房遍地开花,和城市里一样,几室几厅几卫,真的是乡村大别墅。相比之下,我家的房子不但显得低矮,也在楼房群里有些寒酸。顺应潮流是一个原因,另外,父亲对我说,他年龄大了,趁着身体还好,把房子建好,等我将来老了,压力也小了,想在城里生活也可以,不想在城里生活了就回家。父母亲总是这样为孩子们着想:他们一方面鼓励孩子努力上进,一方面又替孩子考虑未来。父亲的想法提出来后,我开始是赞成的,后来,我反对了,我说不如在城里买一套小房子,你们也可以养老,将来也可以升值。父亲不愿意,他干脆也不征求我意见了,今年又联系的时候,他说,砖已经买过了,看来这次非建不可了。我也只能表示支持,人就一辈子,住套好房子,父亲比我豁达有魄力,他自然更愿意尝试他所有的想象。与父辈们相比,我已经慢慢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我从不到二十岁的年龄出来,一路辗转漂浮,吃了很多同龄人难以适应的苦,受了自己想起来都会心酸的罪,总算在城市里过上了儿女双全、有车有房的生活。努力工作和生活的同时,纵有诸多不堪,我依然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其中一项,就是当自己老去时候的规划,虽然只是想象一种生活,或许产生的动力真能让自己接近目标甚至实现目标。沁源和就是我想象的样子:且不说优雅安静的餐厅,且不说布局合理的房子,且不说让人心怡的绿化,单是那摆满各类书籍的书房,各类功能齐全的健身房,长满各类蔬菜的一米农场,还有那贴心的品牌服务,就让我有些心动了。采风回到家里,晚饭的时候,我给母亲说,今天我去了一个很适合养老的地方,能解决您这个年龄段在城市生活遇到的所有问题:医院合建的,医养结合,有个头疼发热,医生直接到位、医疗问题解决了;不用爬楼梯,全是电梯;可以选择做饭和去餐厅吃饭,方便省事;可以和很多人一起参加各类小活动,认识人多了就会感觉很开心;还有小菜园,老年人可以种菜,大家不都有土地情结嘛……,母亲听了我的介绍,连忙说,真不错,替人把问题考虑周全了。是啊,当我们老去的时候,遇到沁源和,也是一种幸运,可能,它真的可以开启我们想象的一类生活模式。宋建勋,生于年10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从事广告策划,喜欢文学,曾在《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漯河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散文小说,结集有个人作品集《飘舞的蒲公英》,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漯河市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
往期精彩回顾
宋建勋:新冠肺炎笼罩下的生活
宋建勋:广告人老杨(外一篇)
宋建勋:乡村蛇故事
漯河市作家协会年度理事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漯河市作家协会深入“沁源和”康养社区开展采风活动
我市又有五名同志成为省作协会员
好书推荐
中原出版“豫版精选书单”第四期!
祝贺我市7位作家加入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漯河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学会成立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孟宪明发贺信祝贺漯河市儿童文学学会成立郑重声明:凡在《漯河文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