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心灵
TUhjnbcbe - 2021/8/11 12:59:00
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s://www.zghy.org.cn/item/435904504229974016

心灵家园

——后沟游记

作者:薛静玲

英国诗人库伯说过:“村庄是上帝创造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激动。

从小我便宿命般地喜欢着村庄,成年后更是不羡城市广厦万间,但求村庄僻静一隅。到村庄生活,特别是小小村庄,是我心里永恒的情结。库伯的这句话,使我感慨万千,第一,它说明了诗人库伯对村庄的强烈热爱和无限神往,这与我是共鸣的。库伯何许人也,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可见我的品味不低,呵呵,我暗自欣喜。第二,我坚信他说的“村庄是上帝创造的”,村庄的天然与美丽、神奇与肃穆,除了无所不能的上帝,谁能创造这神奇之所。与伟大作者的暗合,让我暗自庆幸。

但多少年来,小小的村庄对于我仿佛宿命般地遥不可及或擦肩而过。

年秋,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小村庄——后沟,圆了我多年的梦。

后沟,后沟,在我的想象中,它不仅地处沟谷之间还深藏山壑之中,它一定该是经历一番艰辛跋涉、沟沟坎坎才能到达的,但等我一下车,就已经站在村口的*土地上了。*和*府的恩泽早已惠及了这个偏远的山庄,大小车辆通过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可以直达村庄脚下,但我对这一点有些失望,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不该随便就可以被打扰到的。

好在后沟它不愧为后沟,一眼望去,我并没有看到本该看到的房舍和村民,进村不见村,眼前一座直立的*土山崖仿佛一座巨大的照壁把整个村庄遮挡起来,绕过“照壁”,我才看到了在一片金*色的土地上,高高低低、疏疏散散、盘盘悬悬的灰瓦房、土窑洞、古建筑。绿树、石墙、砖阶梯、石头路清晰地穿插、点缀在它们中间。综观全景,这些古建筑、灰瓦房、土窑洞,绿树、石墙、砖阶梯、石头路仿佛是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一般依崖就势,根盘蒂结。哇,这分明就是上帝信手拈来的一幅涂鸦之作,岂是人类规行矩步设计创造而能。

我凝视良久,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款款步入这幅神秘的画中。

后沟古村完全铺陈在一片典型的*土高原之上,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后沟古村沟、坡、塬、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土层高达一二百米,属粘土质型,土中含有的丰富矿物质,使这里的土质十分坚固,极难渗水,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因此,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充分利用高原的有利地形,沿河岸依山势凿洞而居,建筑了各式各样的土窑、石窑、砖窑。从构造上说,又分为窑中窑、窑上窑、窑套窑等等,所以,后沟古村有北方居民窑洞大全之称。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砖、木、石、土就地取材,因质而用,各尽天性,创造了可称之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如今的窑洞建筑,在院落讲究上更多沿袭过去大户人家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合理优雅的建造规则,吸收了八卦等多种文化元素,因此,显得更美观气派。

民间流传着“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屋,但有百年不漏的窑洞”的说法,后沟村现在仍保留有唐、清和民国年间建造的窑洞。在村子地理位置的最高处,我们看到了一处保留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四合院——张家老院,建造这座老院的祖先据说叫张俊宏,从他算起到他今天最小的子嗣这一辈已整整十七代了。

后沟古村除了第一大建筑窑洞外,第二大建筑就是星罗棋布的神庙建筑了。村不大,共有居民70几户,人口多,却有大量的庙宇,宗教信仰体系相当完善。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庙宇13座,塑有大小神像48尊,观音庙、真武庙、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河神庙、山神庙等庙宇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囊括为一统,这一现象在国内尚为罕见,堪称中国民间信仰泛神性和功利性的典型代表。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一些重要日子,村民们都会早早地来到他们心中最信仰的神灵面前,虔诚地敬上一炷清香。这虽说有点封建迷信,但对于靠天吃饭、靠地赚钱,世代生活在*土地上的普通百姓来说,是最平常不过和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这里的人民崇拜天地、敬畏神灵、尊重自然的习惯和他们纯朴、善良的本性。

此外,村中还保留有早期的烟囱、古道、古戏台、古槐、古钟,古排水系统等等。古戏台始建年份不详,精巧别致,檐角起翘平直,在檐角底下还有六个斗拱,据说以前上面还有什么六个龙头、暗八宝等,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可随场景不同随时变换,可惜在文革时期破四旧,这些都被锯掉了。小小的戏台虽然不大,但村中的神庙祭祀以及文化娱乐全部由它来承担,加之它所在的位置又在村子的最中心,自然成了后沟村经济、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

“山无水不灵,村无树不古。”在后沟,古槐、古柏、椿树、枣树随处可见,而古槐则更加地引人注目。俗话说:千年的松,万年的柏,返老还童看老槐。这里最小的古槐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树龄最长的一棵唐槐已经有1多年的历史。粗犷斑驳的树干,茂密交错的树枝,郁郁葱葱的树叶,不仅给人以深远厚重、豁达淡泊的感觉,更给人一种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力量。

最令人惊叹的是后沟村独特的古排水系统,家家户户的下水管全部走的是暗道,各户的分道通向总道,在大山里穿来穿去,最后下泄河沟。数百年来,古村经历过无数次的大雨侵袭,但是村内却从未发生过水灾或是水土流失的情况,而且村中不少院落就坐落在水道上面。听村里人介绍,他们从来没发生过排水道堵塞和坍塌的事件。好多专家专门考察后说,后沟的古排水系统,在设计和建造上完全可以和现代一流的水利工程相媲美。

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后沟村民直到今天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仍沿用一些古老的牛耕、犁耙耕作方式和古老的耧、犁、砘、耙农耕用具,还在沿用一些最原始的醋坊、油坊、酒坊、米店、豆腐房、米扇车、石磨、石碾、小毛驴等加工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在后沟你还能见到一套完整的北方汉民族婚丧嫁娶民俗仪式。小到一些剪纸、纳鞋垫、布老虎、二月二烤麻胡、转九曲*河阵、舞狮、舞龙、扭秧歌、抬阁、跑旱船、板凳龙、太平鼓等许许多多传统的非遗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在这里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在后沟古村你完全可以看到浓缩了千百年来*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和中国特别是北方千百年来汉民族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

在这里,一个农民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建几孔窑洞,房前屋后栽一些花果树,娶一个女人回家,为他生儿育女,洗衣做饭。男人则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养妻育子。他们不用担心粮食丰收了有人嫉妒,也不用担心粮食歉收了饿着肚子,因为自有乡里邻居的雪中送炭;他们也不用焦虑孩子上哪所学校进哪个班最好,因为全村就一所学校,也不分什么快班、慢班,但后沟的历史上出过秀才,出过进士,出过共和国将*。在当代,多口人的村子,大学生、中专生不计其数;他们更不用顾忌吃了有污染的粮食蔬菜,会化肥、农药、甲醛过量,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种植、自己加工。累了,满一壶村里自己酿造的堡子酒,媳妇弄几个小菜,一家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烦了,去庄家地里看看长势喜人的庄稼,瞅一眼圪梁上亲人、邻里静穆的孤坟野墓,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活着就好;遇上难事了,跑到神庙,点一炷高香,磕几个响头,默念几遍心中的难事,念完了,心中的难事也释怀了,高高兴兴回家去;夏天有月亮的夜晚,姑娘小伙常常跑到窑洞的山顶上呼吸着清爽的空气,看云在半山腰缭绕,天在头顶上高悬,星在眼跟前闪烁,如入神仙之境,如临天堂之中。

在这里你能感觉到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安逸快乐。多口的村人中,八九十岁的老人就有十几个。他们干自己必须干的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神秘的风水相处,共生、共荣。他们不懂阿谀奉承,不会嫌贫爱富,不懂坑蒙拐骗,不会偷鸡摸狗,自觉心存善念,自认三尺头上有青天。因为神在他们心里胜过所有的法律。全村大多数人家至今还保留着不锁门的习惯,你可以随便去他们的家里转转看看。他们更不追捧什么老板、土豪、大官、明星,他们拥有平和的心态,懂得只要辛勤的劳动,就能换得美好的生活。

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村里举行“第四届中国后沟古村民俗文化节落幕仪式”,村里请了著名民俗歌唱家石占明助兴演唱,演出就在村里的古戏台上。我原想着那么一个小戏台能看到石占明的一个背影,听听他的声音就不错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早早就拿了小凳子密密地挤在一起,整整齐齐坐满后半个院子。坐不下的或没拿凳子的村民便远远地站在戏院两侧或坐到更远的一片石坡上,中间最前面的部分自觉地给老人孩子空出。一看这情形,反倒是我们这些所谓“城市来的”不顾一切地推开人群、推开一个个不乏比我们矮很多的人,一股脑儿地往里、往前挤。他们毫不嫌弃的表情,一路把我们顺利推到了人群的最前面、最中间,有的甚至直接冲上了舞台。每个人把手里的手机、相机高高举起对着石占明又是摄又是照,激动得忘乎所以,完全不顾挡在后面的老人小孩只能看着我们的屁股。

当然,这期间我也不忘扫一眼身后的人群,他们尽管被堵得快与舞台分割开了,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安静地坐着,乐呵呵地看着舞台。

我不知道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份宽容与淡定、知足与安详。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老子说,小国寡民是最幸福的生活,我相信后沟的人民是幸福的。

穿梭在一条条或小草青青、或*土绵绵、或石头密匝的小路上,我恍惚重入童年。在一片片绿绿的草丛里我寻找着儿时的那一株锯齿草,在一块块层层叠叠、凹凸相接的石头路中我寻找着儿时最喜欢的猪嘴石。我踏实地踩在它们上面,飞扬的脚步使我的心也一样变得欢快。我不必担心泥脚弄脏了小草,高跟鞋划坏了石头,或者低头闯了红灯,一个陌生的他乡异地,不知为什么却使我有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心灵家园的感觉。

路过农户家,我几次试图进入那些似曾相识的院子里,我真想坐在炕头找回妈妈给我把饭端到小桌上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一条橡皮筋、一个沙包、一个小冰车足够几个小伙伴快乐地玩上几天,一个破布娃娃,不惜让孩子们一晚上紧紧抱在怀里。并不是孩子们简单天真,而是孩子们才真正懂得愉悦心灵、享受生命才是最大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侵俗染,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慢慢丢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看似得到许多许多,却并不幸福,看似拥有很好的条件,却并不自由。我们的心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园。来到后沟我无数次地有回到童年回到故乡的感觉,就是那种心神宁静、温馨快乐、自由洒脱,勇往直前的感觉。

我觉得后沟正如一个人的童年,世俗、污秽的东西还未曾把它侵染,它只要更适合它的、更本质的东西,更使它心灵快乐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一个人身上最接近自然的东西。

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来是最平凡、最真实、也是最快乐的,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类生活永恒的核心。

离开村庄时,我恋恋不舍,几次回望着这块神秘的土地。

快到村口时,我忽然停下脚步,要身边的伙伴郑重地帮我拍一张与村庄轻轻道别的合影。伙伴说不妨到达村口那块“后沟古村”的牌子前更能留下我们“到此一游”的印记,我固执地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体微微转向村庄。

太阳就要落山了,苍翠掩映、斜阳夕照下的小村庄,此刻更加的若隐若现、梦幻迷离,我深情地凝视着它,内心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充盈。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就是这里的主人,我不要“到此一游”,这里就是我的家园。

作者简介:

薛静玲,女,沁源县人大机关工作,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