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晋东南上党天脊称呼的由来
TUhjnbcbe - 2021/8/10 18:00:00
上*,晋东南地区的旧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全国始设36郡,上*郡是其一,清代晋省下辖辽州、沁州与潞泽两府。也即今天山西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长治、晋城两地的全部,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因其地高,形容以天为*,上*以为天下脊,天脊上*是也。秦置上*郡,初期治所位于今天的长子县。初期包括沁河以东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汉代以后,其范围逐步缩小,先后分出乐平郡(今晋中东南)、建兴郡(今晋城)、义宁郡三郡。建兴郡,北魏时期改为建州、隋代又改泽州,清代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今晋城)。义宁郡,在隋代时改为沁州(今沁县、沁源、武乡3县)。其余部分的上*郡,在隋代改为潞州、明嘉庆八年升为潞安府(今长治)。至此上*郡演变出不同的郡州府,随后在宋代以后作为地名的上*郡便不复存在了。上*,地势高险,自古为战略要地之地,境内主要有长治、高平两块盆地,两盆地依丹朱岭、羊头山和发鸠山等山脉为界。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故曰上*”,其意即此。《荀子》称为“上地”。“上*”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可望得中原”之说。晋东南之所以有天脊上*之美誉,典籍稽查理由大概如下几条:
  第一,古上*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认为,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皆围绕上*盆地而旋转,并相去不过百余公里,可见此地对于先民情感牵系的意义。走出盆缘大山,向西不到公里,是尧都平阳——广阔的临汾盆地:向西南不到公里,是舜都蒲坂与禹都安邑——平坦的运城盆地;向南不到公里,是夏后氏所都之阳城与周之东都洛阳;向东不到公里,是殷都安阳。如果以上*为中心,以百余公里为半径,由西向南向东画一个半圆,这不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天下之中”吗?
  第二,古上*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这里英雄神话丛生。而神话传说其实是没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口传历史。中国的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或和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这里的自然气候和条件适宜产生文明:气候温润,居住安全,特别是在当时居住条件简陋只能是洞穴野处的年代,人们最讲究藏"风"避"水",上*盆地是最佳选择。上*盆地像一个“鸟巢”:东边太行山,作为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南北纵贯于河北与山西间,成为一道割断山地与平原联系的天然屏障。南是中条山,东西横亘数百里,东与太行主脉相接。西边太岳山,太岳山脉北端在榆社、左权一带与太行相连,向南与中条山相接。三条山脉交汇,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封闭型盆地。中国近代地理学与气候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曾在题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中指出:“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野蛮民族侵入,则一线希望即被熄灭。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国隔绝的地方。”上*盆地,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第四,“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怎么算?基本应该从炎帝开始。这里有大量炎帝躬耕的传说,地名中有羊头山,百谷岭,五谷神岭等,有炎帝小女儿居住的发鸠山.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太极天地论》中说:“上*即今泽州潞州,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阪,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块石。山後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有人问,上*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无人建都?他答:“其地尧瘠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後世侈泰,如何都得。”朱熹认为这里是尧舜治理过的地方.历史的源头和文明的源头只能是一致的.
  可见,“其地极高”,不仅仅是地形地势高,主要还是声望地位高,高与天齐。古人对天是非常尊敬非常敬畏的。孔夫子就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从古人的角度看,能与天比高的,只有“大人”,和大人创造的文化——“圣人之言”。再说上字,辞书解释,上:最高处。我们历来把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称“上”,如上大人孔乙已,上辈,上宾等,连从西方引进的神,我们也称上帝。而*,就是聚所。据此理解的话,上*,实乃是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聚居的地方,或者就是创造了重要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闪光点”的地方。参考资料[1]《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上*郡,秦置,属并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晋东南上党天脊称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