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山西
竺元平(内蒙古)
很早以前就听父辈们讲,明清以来,山西是我们竺姓家族的栖息地,极有可能是明朝初年涉及大半个中国的人口大迁徏,致使竺姓家族随着人口的迁移进入了今天的北方地区,短暂定居了山西天镇一带,当时由于家族家境没落,到了晚清,祖辈以唱地方小戏为生,又流落到了今天的内蒙古境内,民国初年,祖父便定居了今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南端的乌兰花镇,共和国成立后,家族获得了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家族渐渐兴旺了起来。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渐渐长大成人,对山西的人文地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山西是极具人脉的地方。
认识山西,首先从“洪洞县大槐树”开始,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中部地区,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末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突出,出现人口大迁徏,洪洞县人口大迁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次人口迁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到了大半个中国,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属罕见,这次大迁徙,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年)到永乐十五年(年),历时近半个世纪,迁移人口涉及到个汉族姓氏(……蔼门竺扈、妙碧岂谈、姚鹏祝傅……据洪洞县档案记载)。
参加工作以后,特殊的职业与许多的山西人经常打交道,进而发现山西与内蒙古有极近的渊源关系,地理位置最靠近,方言口语也是最接近,我们周围的许多老年人都操山西口音,尤其是我的老家商都县,90%以上的人们,祖辈都是从山西迁来的,多方信息总结发现,内蒙古汉族群众的饮食、语言、传统习惯等都与山西人同出一辙。
小时候,我老家的人们,大多数讲山西天镇、阳高的方言,直到现在我仍然能听出山西天镇、阳高、怀仁、大同等地区人们的口音,然而,这么多年,我一直未能深入走近山西,只是前几年去过一次大同市,就算是对山西的一些初步认识。翻开中国地图,整体上看,山西省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东邻河北,西邻陕西,南邻河南,北接内蒙古,地域形状就像一只鞋底,稳稳当当地踩在了中国的版图上,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太行山、吕梁山、汾河等这些著名的山川河流就在山西省境内。
山西省在中国的版图上,呈稍微的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角为山西天镇县,属华北地区;西南为山西运城市的芮城县,属中南地区,总览山西由北向南,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然后进入太原市,太原市的东西侧分别为阳泉市、晋中市以及吕梁市,跨过这三个市再向南就是临汾市、长治市,继续往南,就是山西的最南端晋城市、运城市,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这11个地级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地理,下面分别介绍:
1.大同市,北方鲜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就建都今大同(公元年),古称云州,大同云冈石窟就是北魏遗址,为祖国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大同境内古建筑古遗址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景点有:云冈石窟、善化寺、华严寺、北岳恒山、悬空寺、雁塔、鼓楼、观音堂、古长城、平型关战役遗址等。
2.朔州市,杀虎口、雁门关、金沙滩遗址、应县就在该市。
3.忻州市,著名的宁武县、偏关、原平县、定襄县、苛岚县、五台山、繁峙。
4.太原市,晋祠、阳曲、娄烦。
5.阳泉市,百团大战遗址、娘子关、昔阳县,东临石家庄西柏坡。
6.晋中市,平遥、左权、祁县、介休、灵石、东临河北邢台。
7.吕梁市,兴县、汾阳杏花村、文水县。
8.临汾市,洪洞、曲沃、侯马。
9.长治市,沁县、黎城、上*、沁源、襄垣、东临河南省林州、安阳。
10.晋城市,向南进入了河南焦作市。
11.运城市,永济、芮城、夏县、闻喜、新绛,南临河南省三门峡。
以上山西省的11个市,每个市都有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应县的木塔,忻州市的五台山,太原市的晋祠,阳泉市的昔阳县,晋中市的祁县乔家大院,吕梁市的杏花村,临汾市的洪洞县,长治市的上*区,晋城市的晋城,运城市的芮城),来到了山西,尽览美丽山川,品尽山西面食,享尽山西酿造技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通过以上对山西的了解,这次出行的路线暂定为:集宁,大同,应县,繁峙,五台山,太原,大寨,祁县,文水,洪洞,上*,晋城,芮城,闻喜,然后进入河南洛阳,完成这次暑假之旅,预计用时一个月,旅行的食宿按随走、随看、随食、随宿的原则,除了天气变化之外,一切都在计划当中,在各地旅行期间,做好信息收集工作,运用手机拍照,编辑发朋友圈,与家人沟通,多项工作同步进行,为这次长途旅行做好了一切应急准备,预祝这次旅行圆满成功。
竺元平,中共*员,中学高级教师,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年10月参加工作,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编。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征稿启事
在人们的心目中,文学始终有着生机勃勃的力量,教育历来有着沉甸甸的分量。长期以来,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扎根生活、个性独特、充满灵气的教师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提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文学素养,推动文学教育乃至语文教育的发展,培植全国教师文学的中坚力量,当代文学精选(原天下文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