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韩茂莉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
TUhjnbcbe - 2021/8/10 2:53:00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zqbdf/140116/4328244.html
植被立足于大地之上,气候是制约其地理分布与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每粒植物种子均带有鲜明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是它们植根的土地以及地理环境的水热特征赋予的属性。植物本身所具有的依托水热条件生成适应性品种的属性,使植物不仅具有鲜明的地理分布,而且成为指示环境的标识物。正因此,历史气候研究往往通过植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判断气候冷暖干湿之变。然而,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近一万年以来逐渐从采集、渔猎等对自然单纯利用性的生产活动,转向以农业为主的改造性的活动,大地上的植被发生了变化,天然植物与人工栽培植物即农作物形成两大类别,共同营造了地球表层的绿色世界与植物地理分布。(一)历史时期天然植被地理分布变化距今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对中国气候、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在东部季风区、蒙新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形成的同时,与之对应的气候、植被带也相应成型。仅就植被而言,自东向西依水热条件的变化,形成森林、草原与荒漠的分布格局,这一格局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即已存在,末次冰期的降温促使森林带大幅度向南退缩,草原与荒漠也自北向南扩展分布空间,并取代了森林原有的位置。末次冰期结束,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植被分布带来了与末次冰期反方向的变化,森林向西北大幅度扩展,草原与荒漠面积明显缩小。全新世大暖期东部平原各个植被带明显北推,寒温带的林木主要由落叶松组成,南界位于北纬50°左右,比现今落叶松分布南界向北推移了2个纬度。以松、栎、桦为主组成的温带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范围明显缩小,仅限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向北扩张最明显的植被带,北界向北推移了5个纬度,充分显示了气候暖湿的特征。北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以山毛榉科为主,并含有常绿阔叶树种、林下灌木和蕨类,这一植被类群的北界北移了2—3个纬度,到达北纬35°左右。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山毛榉科树木为主要常绿成分,并有漆树科、大戟科、木兰科、樟科和山龙眼科,这一植被带北移的幅度较小,大约只有1个纬度,其北界至成都、合肥、南京一线。热带雨林变动的幅度更小。中国自西向东巨大的地形阶梯,引起温度、湿度明显的梯度变化,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全新世大暖期带来的暖湿气候也改变了这里的水热条件,植被带兼垂直与水平双向变化。中国西北部表现为草原范围扩展,荒漠缩小,植被带出现经向西迁,森林与森林草原带的界线移至满洲里、扎兰屯、呼和浩特、贺兰山南、西宁一线,比现今西移了3—5个经度,温带森林草原与典型草原的界线则向西移动了3—4个经度。高山与高原边缘表现为林线下降,这时阿尔泰山、天山为森林草原环境,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面貌则以高原草原与森林混交以及高原草原为主,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幅度缩小,仅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和内蒙古西部、昆仑山南侧及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气候转冷,植被地理分布再次向南推移。这次气候变化影响下,在东部季风区、蒙新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无论受热量条件变化表现出依纬度地带分布的植被,还是依水分条件呈现经度地带特点分布的植被,均为后来确定了基本空间分布形式。近年环境变迁成为学术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茂莉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