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李华良三年高台寺驻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TUhjnbcbe - 2021/8/5 20:18:00
北京湿疹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

文/李华良

作者系潞系州区财*局派驻武乡县故城镇高台寺村驻村工作队长

随着轮换文件的发布,意味着即将告别三年驻村扶贫工作,收拾好行囊,将要踏上返回单位的归程,站在村委会,心中有种难以言说的惆怅,一个人默默再次漫步于村间路巷,寻找那份不舍。三年了,这里的人,这里的山,这里的一草一木,留下了许多回忆和留恋,留下了很多足迹和我的点滴生活。攻坚路上有多少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深深体会。三年来,虽然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却有无数个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虽然做的都是些跑腿磨嘴、写写记记的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汇聚成了脱贫摘帽的伟大壮举;三年来,有太多的不容易,有太多的辛酸,也有太多的迷茫,更有着太多苦尽甘来的喜悦,辛勤付出后的收获。现在再回想一下,那个时候,因为下乡要经常东奔西跑而埋怨过,因为帮扶对象不积极不主动而郁闷过,因为要长期的压力和责任而退缩过,也因常常自己孤*奋战而动摇过,一度曾想放弃,不过还是咬紧牙根坚持了下来。从刚来时的不知扶持谁、怎么扶到村里谁家什么情况,享受哪些*策,有多少低保户、多少危房户、孩子上学、在哪儿务工、收入多少等等都一一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从一开始被动接受扶贫任务,到后来成果渐显,越来越积极主动,从贫困户识别时的人均年收入多元到现在的多元两不愁三保障圆满完成;从来时还是四十多岁的不惑青年到现在成为五十多岁知天命的中年,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变化变迁。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亮眼的创新和异于寻常的成绩,但是看到村里的不知不觉发生的变化,依然能发自内心地找到安慰、感到成就。每一段时光都凝固成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值得永久回忆。这一点一滴,沥沥在目,仿佛都还是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年4月,组织选派,从清晨出发,带着行囊,经过路途劳顿,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离家公里的武乡县故城镇高台寺村,履行一个工作队长的驻村扶贫之职。

记得驻村第一次与村干部座谈后,他们对我能够沉下来驻村真心扶贫半信半疑,认为也是走马灯似的点个卯便不见踪影,低估了我们真心扶贫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于正式报到后连宿舍都没有提前收拾准备好。生活条件的不便超出了想象,当初的吃水还是从50米外的深井中肩挑背扛,有时不舍用水,好几天脸也不敢洗。三年的驻村生活,习惯了冬天乡下的凛冽寒风、夏天的酷晒暴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习惯了蚊叮虫咬,习惯了与老鼠和睦相处,习惯了晚上的一片寂静和陪着你的漫漫长夜,条件的艰苦并未打消我沉下来专心扶贫的热情和决心。

还记得刚一接触工作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与脑海中的扶贫工作就是上个项目、跑点资金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充当入户调查员、*策宣讲员、资料打字员、检查接待员等等,总之必须是万能的服务员才能胜任。驻村不久便开始了繁多的记录补充,手册的重新填写,识别程序的完善,加上频繁的督导检查对于业务尚在熟悉阶段的我来说,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每日忙的就是入户,算账,填手册,做档案,几次三番的重复做,有填不完的报表,传导不完的压力。白天和队友的一次次走街串巷入户调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外出务工、小额信贷、收入测算等必须全面掌握,有的可能一周要去好几次,坡上坡下来回往返,鞋也磨破了三双,晚上回来后还要做好资料档案,分门归类,最后还要记上工作日志。同时还有接受不完的检查和暗访。“户主名为啥没签?双签约为啥不全?台账为啥不填?……”真可谓是十万个为什么,百人有百问。有时问的还莫名其妙,甚至让人目瞪口呆,不知所云。那时五加二、白加黑是家常便饭,整日生怕出错、提心吊胆,自己能做到的唯一就是吃苦不言苦,有苦不轻谈。

更记得经常因工作上的一些棘手问题和鸡毛蒜皮的琐事,与贫困户、村干部乃至镇干部因这样那样的理解不同产生分岐而争的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的人会说工作队只管扶贫不管村务,实际工作中,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区分得很清楚,很多时候无奈的去接受还不如主动地去承担。为了工作,争过吵过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工作,这一切都值得。

感觉只是一晃,三年多便过去了,有多少美好成为往事,成为甜蜜的回忆。

忘不了每次接受完检查后的欣喜若狂,尤其是年的脱贫摘帽迎检过程中,夜以继日地按照14项脱贫大指标逐条梳理,排查补缺,在事前预判如何也不会抽为样本村的情况下偏偏就被抽为样本村时的压力山大,与乡镇领导、邻村队友挑灯夜战,通宵达旦,一起吃啃馍片、一起泡碗面,没人言苦没人言累,只为能够顺顺利利通过评估,光荣摘帽,不要给武乡拖了后腿,为自己留下遗憾;在年交总账的普查中的28项指标全部达标,连续两个多月地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对贫困户逐家逐户对照检查,查户貌,看粮缸,确保每个贫困户衣食无忧;查危房,问保障,确保每项扶持*策应享就享,力求取得村民认可的最佳满意度。

还忘不了村里脱贫后旧貌换新颜的变化:护村坝、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卫生所、休闲广场、日间照料中心、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相继实施完成。村民们集聚到休闲广场,打牌、下棋、聊天……整个村被欢乐祥和包围着,和谐自然;村集体经济也已破零,30KW光伏发电、养牛场初具规模,运行良好;梅杏、辣椒、豆角等产业调整亩数逐年扩大,大多数年轻人经技能培训通过外出务工勤劳致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明显改观,亲手栽下的樱花、海棠、丁香等幼苗现已经陆续开出了花朵,吐露着芬芳,脱贫摘帽后村民流露出的满脸幸福。

更忘不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和镇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夕相处并肩作战:一次次的相伴同行,一次次的把酒言欢,一次次的秉烛畅谈,终于使高台寺村"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圆满完成!2月25日,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向全国多万名驻村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己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有总书记、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认可,感觉辛苦也是值得,能投身到这场战役中既荣幸也自豪。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所有的辛苦都已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珍藏,这三年,不仅是一种人生历练,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01工作篇

提升充电

每周一的工作例会,雷打不动。

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的生活、需求、生产情况,落实低保五保、疾病医保、房屋改造、求学就业、扶贫贷款、生态补偿等*策落实情况。

收入测算从一开始的贫困户支支吾吾不愿多说到最后的敞开心扉无所不谈。

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召开两委会,讨论动态调整、低保复核、收益分配、项目建设了。

召开民主生活会,重温入*誓词、凝心聚力,同舟共济。

七一前夕,自备礼品,看望全村*员,给他们送去组织的关怀。

开展"小夜校",利用晚上农闲时为贫困户讲解小额信贷等扶贫*策,打消他们不敢贷款的思想顾虑,村里所有贫困户实现了应贷尽贷,信贷分红也成为收入中的一项稳定来源。

领导检查指导

两任驻县大队长,亲临督导。

每个项目开工建设,都要亲历亲为。

记不清有多少次的往返扶贫站录入数据了,每次都是录了改,改了录,反反复复,复复反反,线上线下不一致了,收入结购分类填写不对了,帮扶措施有漏项了等问题永远能指出来,让人牢骚满腹。但是还要感谢镇扶贫站的全体同事,你们的工作量要比我们大的多,你们长年加班加点,无私付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疫情期间值守在村卡口,确保村里安全。为战胜疫情捐款元,为村卡口值守人员捐赠方便面10件,你们辛苦了!

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贫困户收入减少,在解除封村后第一时间返村到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提供各类务工信息多条,推荐贫困户外出务工就业,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目前,外出务工已成为贫困户乃至所有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每逢森林防火期间,都会与村干部一道,在田间地头巡查值守,对老、弱、痴、傻等重点人群重点看护,确保不发生火灾、火情。

扶贫先扶志,扶志从娃娃抓起,三年来,义务兼任村小学辅导员,多次为孩子们讲述励志故事,点燃他们幼小心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为让贫困村的孩子们度过一个温馨多彩、快乐难忘的“六一”儿童节。5月31日上午,联合潞州区淮海社区共同举办了"托起希望,逐梦成长"庆六一文艺活动。整个演出热闹非凡,社区爱心人士与孩子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六一儿童节。

年筹办了“小小志愿者"扶贫夏令营活动今,7月31日,来自市实验小学的60多名师生及家长与村支两委、工作队、高台寺全体师生共同参加了活动。扶贫夏令营在两校师生共同升国旗中拉开帷幕,通过双方致词、现场捐赠,节目展示、走访现役*人家属、贫困户、低保户以及田园采摘、消费扶贫等环节,进一步拓展了两地孩子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也为村小学生的增添一些温暖的力量。

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慰问、*策讲解、家访困难、筛选问题。晚上又继续分类分析,解决问题,扎实推进"十个清零"百日攻坚行动,确保脱贫攻坚收官之时各类问题清仓见底。

收看冲刺动员会

02捐赠篇

贫困户杨海旺,常年收看的是一台老式破旧小电视,图像时有时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买了一台新液晶电视送给他,并带动单位职工主动捐衣捐物,一度形成热潮。

往返长治近三百公里,专程为贫困户李连香购买特效药。

年11月,面对年底即将面临脱贫摘帽的国家第三方验收、村扶贫超市还未建成又必须建成且村集体又分文没有的巨大压力,工作队焦急万分,在个人能力的范围内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四处化斋,四处碰壁,功夫不负有心人,还记得那天,直到深夜12点,终于联系到一家爱心企业答应给予捐款,为扶贫超市筹集到了启动资金,一颗吊着的心才悄悄落地。

主动联系单位,为村捐款观赏性树种余株,提升绿化品味。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村民在丁香花开,樱花漫枝、海棠依旧的小花园中悠悠散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场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沉淀多少真情,只要心中有老百姓,总能办些事。通过一段时间的上下协调、东奔西跑,终于通过中国马业协会、中华慈善总会为村里争取到大米斤。

组织的关怀,倍感鼓舞。

03其他篇

在这条路上,走过春夏秋冬,看过四季交替,日出日落,草绿树*。

午餐

驻村期间,多次义务为贫困户、村民们娶妻嫁女提供婚车,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有次拉着一位外村送亲人员在车上交谈,当他得知我是工作队员时,兴奋地说"早就听说高台寺工作队与村民们处的可好了,经常为老百姓做好事,今日一见果然是真的"。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对工作队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成绩。

春耕备耕,田间地头。

晚上,与村民下象棋,在棋盘上论英雄,乐此不疲,这也是摆脱驻村单调、无聊的生活和工作烦燥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娱乐选项。

多册图书,分门别类,排序编号,夜以继日三天,整理出一个农家书屋。

每年的国庆期间,便是农民最忙最累的时候,早上5点就开始下地,晚上9点才收工,整整忙碌一周,同时,也是最开心的时候,金*色的玉米满满一院,收拾好就坐等客商来收变现了。玉米价格也从三年前的9毛左右上涨到现在的1.4元,真替他们高兴。临行前问邻居老刘:“这么好的价格,为啥还不卖?”,“再等等,还会涨!”,他边说边笑,信心坚定。

在贫困户家宣讲*策,调解矛盾。

贫困户杨志宏,因意外至颈椎挫伤,一度丧失了脱贫摘帽的勇气和信心。工作队经常入户做思想工作,鼓励他振作起来,自强不息。如今,他已建成蔬菜种植基地8亩,大棚一个,养羊10多只,稳定的收入使他全家生活更有了奔头。

村里的老人更能见证发生的变化。

尽管都在武乡,与其他队友也少有见面。

驻村不仅仅得打理工作,还得打理好生活,打扫庭院,除理杂草,乡下生活无形中平添了许多生活上的锁事。

针对多年的老上访户,送衣服、买漆布,递香烟,倒热水,经常找他们问寒问暖,明晓事理。久久为功,化解矛盾,用诚心感动了他们,赢得了信任。一天,上访户XXX悄悄地把12颗土鸡蛋送到我宿舍,这是他仅有的、也是他仅能拿得出的一点心意,当时我竟懵了一阵,凝噎无语了好久好久…,世间最感动的事是彼此感动。

自掏腰包,购置奖品,组织了村第一次象棋大赛,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倡导了移风易俗。这次象棋友谊赛不仅是棋艺的交流,也是感情的交流,村里棋艺爱好者以棋会友,拉近了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委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娱乐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今后,村委还将组织各类活动,有效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为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乡村生活体验,闲瑕中在开发了一块地种植蔬菜,初期目标是做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种有北瓜、西红柿、豆角、青椒、茄子、水萝卜、生菜、韮莱、*瓜等,满足了自己做一个农夫的好奇与体验,由于距河道太近,在长势即将收获的季节,一场暴雨的冲涮,使种植园荡然无存,除北瓜、豆角成熟较早略有收成外,其它蔬菜都随波逐流,前期购买地膜、围栏、种子、竹杆等投资(多元)也打了水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收不抵支,赔了。

有种帮扶叫陪伴。贫困户李建忠现年59岁,一家4口人,两个子女和妻子常年在外务工,节假日也常不回家。不愁吃,不愁穿,去年还实施了危房改造,家里面貌已焕然一新。但他总是依恋老旧的窑洞,不愿住入新房。问起老人有啥困难时,他总是说没有困难,不给*府添麻烦,就是平时聊天说话的人少。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队经常过来看望陪伴老人,为他打扫庭院、收拾房间,与之亲切交流,谈天说地,陪伴老人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充实了他的精神生活。

三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三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在武乡县*员干部50余人参加的乒乓球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力克群雄,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在武乡乒界也结识了许多乒友。

贫困户苗四清家是危房改造户,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不久将建成,他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舒心、越过越亮堂。这天,当工作队又一次来到他家走访时,他向工作队毛遂自荐用武乡特色的秧歌高唱一曲颂*恩,夸夸驻村工作队。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脱贫攻坚以来,在各级力量的帮扶下,高台寺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了贫,过上了好生活。他们讲变化,颂*恩,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收集整理材料、建立台账、收入测算、是驻村干部的基本功。

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与村民在欢乐、文明、和谐、喜庆的氛围中欢度元宵佳节。

积分兑换商品

到沁源官滩乡、武乡魏家窑参观学习,借鉴经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大地,滋润着万物,每升一次都是新的一天,我就象路边的一束野花,微不足道,但他曾经在这里努力地生活过、绽放过。

轻轻的我来了,捧着一颗心来,轻轻的我走了,不带半根草去,千丝万缕情结化作一个愿望,盼望村里越来越好!

谨以此记录三年驻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华良三年高台寺驻村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