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沁图线上展览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冈石窟
TUhjnbcbe - 2021/7/12 12:43:00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就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云冈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上的重要价值,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指明了方向。

恰好此前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历时数年,出版了20卷本的《云冈石窟全集》,积累的丰富、系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借此之便,我们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青岛出版集团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院校、图书馆和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本次线上展览,让广大读者一览云冈石窟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穿越千年的凝眸

——云冈石窟艺术线上展

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梁思成

万亿化身,罗列满山,*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

——冰心

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细的去欣赏。

——郑振铎

天教微雨为清尘,来看云冈万佛身。佛法虚无何足道,人民万古显精神。

——郭沫若

巨业之存,石象(像)之泐,成住坏空,佛如是说。石象(像)多泐,巨业犹存,护持久远,功归人民。护持久远,亦有坏空,成住相续,巨业无穷。

——赵朴初

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宿白

*点击观看:云冈石窟全景

前言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

云冈石窟是东西方宗教和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是了解公元5世纪文化发展及其宗教思想的真实、直接的明证,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非常震撼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石窟中雕刻的佛、菩萨、护法、供养等各类人物及其组合形式;龙、鸟、莲花、忍冬等各类动植物装饰图案;洞窟形制、龛式、壁面布局等建筑形式,均体现了佛教及其艺术发展中最辉煌时代的本质。是今天人们回顾历史、欣赏艺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早在20世纪初,尽管地处偏僻、道路难行,还是有不少国内外探险求知者不畏长途跋涉来到云冈参观访问,进行了或零星或系统的调查记录。其中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年来云冈考察后发表了云冈石窟旅行记,成为近代以来最早将云冈介绍给世界的学者。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批批国内外考古、建筑、美术等各类专家或普通民众来到云冈石窟,进行不同程度的参观游览和记录调查。

今天,云冈石窟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其具有的社会价值,亦为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所珍重。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石窟保护专家共同编撰的《国际文化遗址管理》一书认为云冈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具有不容质疑的美学价值。(在洞窟中)可直接,明了地感受到激动人心的伟大艺术,它们熟练、巧妙地展示了一种综合性的、充满自信的文化;

——对一个特定群体,并且总的来说对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或精神价值,其中部分价值是指观众从中得到的欣赏及鼓励;

——具有历史价值。它们展示并提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或文化历史内的一个重要阶段或时期。它们是该文化时期某一特定个人或群体的作品,这些人对这一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它们帮助今日之人们了解其祖先的生活及思想;

——对考古、历史,或其他科学调查者而言具有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从别处无法获得来源;

——由于(云冈)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因而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成就。

由于云冈石窟涉及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再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仅从《云冈石窟全集》中挑选了部分代表作品,供诸位读者一窥其豹。

------------

第1窟

第1窟中心塔柱西南侧上层龛像

塔柱上下层均有出檐。下檐为仿一斗三升人字拱(雕刻为兽形和天人形)支撑的瓦垄屋顶,瓦垄下檐为半圆形檐椽。上檐为方形宝盖,宝盖内顶部雕刻宝装莲瓣图案,靠塔身内侧为原雕,外侧为修补后的仿品。

第1窟南壁窟门顶部二龙

窟门上方长约3.2米,宽约0.8米的顶部区域雕刻龙形,由于南侧风化坍塌,使雕刻于顶部的二龙身部分缺失。现存两首相对、身躯相交的二龙,龙首朝向洞窟内。二龙形象鳞纹清晰、长角尖耳、厚眉短鼻、鳄吻獠牙、屈颈昂头、兽爪虎尾。龙爪三趾,一爪上举、一爪后蹬,躯体向两侧伸开,间或缀以叶状云气纹。东侧的龙形下颚有山羊须,颈有菱形纹,形体略大于西边的龙形。东侧龙形耳、角位置和西侧龙形前爪、身躯位置分别有明显裂隙。

第2窟

第2窟中心塔柱

洞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南侧宽7.55米,北侧宽约8.1米,纵深约10.8米,地面至窟顶上下高约6米。规模略大于第1窟。平面方形塔柱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高4.24-4.33米,分四层结构:第1、2、3层四面瓦垄顶出檐下仿一斗三升人字拱,各层开龛造像;第4层为未完成的方形宝盖,且风化坍塌严重。塔顶四面呈弧形与顶部自然衔接。

第3窟

第3窟后室三尊

在宽约10米,高约13.1米的面积中,雕刻了一佛二菩萨大型造像。人物肌体造型丰满,塑造的应是“西方三圣”形象,即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第3窟后室东侧龛内左胁侍菩萨

此像应为观世音菩萨,高约6米,头戴兽面宝冠,辫发丝丝分明,面相圆润饱满,五官清晰秀丽。菩萨身姿挺立,左手臂下垂,屈右手臂抚胸。身体上下均风化严重。但可见其为袒上身,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

第3窟后室西侧龛内右胁侍菩萨

此像应为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瓶宝冠。菩萨身姿挺立,右手抚胸,手背丰满,拇指与食指持供养物,左手臂下垂。此像上半身保存较好,衣纹贴体,但双腿风化严重。可见斜披络腋,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小腹微凸,下身着裙,脚踏莲座。

第3窟后室主尊右胁侍菩萨

菩萨秀发厚密、发髻高耸、纹理清晰;鬓角发丝层层梳向耳后,冠后束发隆起下垂至肩。

第4窟

第4窟外景

第4窟位于第3窟西侧的小山包中。主窟坐北向南,为中心塔柱式洞窟。西侧并列的一个敞口洞窟,被列入其附属洞窟,编号为第4-1窟。洞窟外壁高约8米,中央下方为窟门,窟门上方东西两侧各开明窗,窟门和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外壁有现代维修加固痕迹。窟门位于石窟中央下部,底部高出窟外基岩地面约0.9米。窟门高约2.1米,宽约1.8米,东西两壁和顶部均无雕刻内容。东西两侧窟内地面高出窟门地面约1.4米。

第4窟南壁

壁面中央下层为拱形窟门,上部东西两侧各开方形明窗,窟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壁面雕刻布局散乱,无统一安排。所有龛像风化严重,壁面最上层约1厘米厚的褐色表层外翻剥离主体壁面。

第4-1窟东壁盝形龛

龛式高出地面85厘米,为折屏式方格盝形龛龛楣。龛中央交脚菩萨像残存素面高冠,面部风化,颈饰项圈,帔帛于腹部十字穿环,下着羊肠大裙。方座两侧各雕一狮子,其中北侧风化严重,南侧狮头保存略好。龛楣折屏式方格内各雕坐佛,残存5尊。帷幕上雕天人牵华绳供养,左侧供养天可见有头光,着通肩式袈裟,双手合十、牵华绳。龛柱外两侧各雕胁侍菩萨,皆有桃形头光,风化较严重,其中北侧菩萨像风化尤为严重。龛楣左右两上隅雕供养天,南侧可辨者三身、北侧一身。

第5窟

第5窟南壁与西壁

作为云冈最大的平面椭圆形、穹隆顶洞窟,第5窟具有较大的窟内空间。北壁和东西两壁各塑坐佛和立佛大像,形成洞窟三佛主题。北壁为主尊坐佛。南壁围绕窟门和明窗进行两侧对称性雕刻。东西两壁立佛左右和上方,采取分层式布局,由平行花纹装饰带隔离形成上下约8层龛像,并顺势完成了对南北壁面雕刻的过渡性衔接。

第5窟北壁主佛面部

佛像头部由肉髻顶至下颌总高度达5.16米,其中肉髻高1.81米,面部高3.35米,面部横向宽度(两耳郭外缘)达4.25米。依北魏风格敷泥塑造:螺式肉髻、双眉和眼角施以绀蓝色;双眼珠施以黑色;眉中白毫和嘴唇施以红色;其余部分敷以金箔。佛像面部五官端正、容颜慈祥肃穆。

第5窟南壁窟门东下侧护法神头部

整齐高耸的发髻,端正俊俏的面容,温柔善良的神态。将良家妇女的形象赋于威猛的护法神像。在佛国世界中,就是武神也会变得温文尔雅。

第5窟窟门东壁二佛树下禅坐

第5窟窟门内东西壁上层,两尊袒右肩之禅定印坐佛,一左一右端坐于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对称、优美、稳定、肃穆,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云冈大量出现的根据《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塑造的多宝、释迦二佛均作无畏、与愿手印的并坐像不同,这里塑造了一对履行《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之律、在树下坐禅修行的佛像:身着袒右肩袈裟、呈禅定手印的2身佛陀,分坐于枝叶茂盛、树冠巨大的菩提树下。正是:“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乃至坐于道场菩提树下,虽有天魔不能令其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不为死魔所散。”这里用心刻画了一处静修禅法的境界:树干的沧桑、树枝的繁茂、树叶的朝气、树冠的优美,佛教的圣树来源于自然而不同于自然;天空上舞动身姿的紧那罗,已然与飘飞的莲花化生一起,迎候着芸芸众生的光顾。

第5窟南壁东西两端大象驮塔

两座高浮雕大象驮负(叠涩)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中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第5-11窟北壁

佛像褒衣博带坐于高台上,衣襞纹饰层叠有序、繁缛华丽,铺陈于台前,庄严而富有艺术美感。佛像背后光芒已然延伸至窟顶,两侧既有胁侍菩萨,又有供养弟子,庄严肃穆。佛像右侧壁面因坍塌与第5窟相通,尽管缺失了右胁侍菩萨身体部分等形象,但这种残缺,并未减少过多的艺术美感,反而呈现了千年石窟的沧桑历程。

第5-11窟北壁主尊右胁侍菩萨头部

这是位于主佛像右侧的胁侍菩萨,菩萨造像的身体完全坍塌,头部幸存。虽然经历劫难,其头部面相却不失妩媚,雕工精妙无比:高耸的宝盖,齐整的发线,圆润秀美的脸庞,含蓄静谧的笑容,无不体现了处在佛国净土的满足与喜悦。

第5-11窟东壁龛内托足地神

地神头顶宝冠、着菩萨装、仅出露上半身、双手托举交脚菩萨双脚。地神,大地之神。《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唐贾公彦疏:“山川,地神。土色*,故用*驹也”。而于佛教,地神名曰“坚牢”,女神也。《最胜王经》第八卷曰:“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诸天传》曰:“地祇乃总号。安住不动皆地神故,坚牢乃别名”。具有与夜叉金刚力士同样的护法意义。因而以此形象托举交脚菩萨,成为云冈石窟交脚菩萨造像形式之一种。

第5-12窟主尊坐佛头部

此洞窟位于主洞明窗东侧第2层,这是一个雕凿在外壁的佛龛。佛像头高45厘米,肉髻高耸、长眉细目、鼻梁高直、两翼分明,嘴角两侧上翘,笑容微微显露,身体前倾、颔首视下,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此造像表现了北魏匠师异常出色的雕刻成就,具有这些特质的作品显然是很成熟的,也非常复杂,要达到这种程度,绝非一个艺术家倾尽其天才所能完成,它意味着前人的探索、积淀经验为后人所继承、发扬。这一成就的获取是以更早期的艺术家艰辛的尝试和反复的实践为前提的。

第6窟

第6窟中心塔柱东南角

洞窟平面方形,平顶,中央塔柱直抵窟顶。塔柱平面呈方形,东西宽约7.3米,南北长约7.9米,高约15米。须弥基座,高约1.2米,上端饰波状忍冬纹,四角雕狮子。塔身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高约7.4米(含基座),四面雕圆拱、盝形重叠大龛,南北两龛分别为坐佛和二佛并坐,东西两龛分别为交脚菩萨和倚坐佛,构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序列。龛侧下层雕众胁侍像,上方为佛经故事,龛楣格内有高髻或夜叉飞天。下层顶部为仿木构屋檐,上雕瓦垄、莲花瓦当,檐枋下刻椽头。四角千佛列柱雕纵向单列禅定坐佛,柱顶置栌斗。上层的大须弥座四角各雕大象,前半身立在角瓦上,后身隐没于须弥座中。座角置九层方塔,第1层四角各雕一覆钵式小塔,第2层至第9层,四周镂空雕角柱。上层四面均为一佛二菩萨像。窟顶平棊方格,南面、西面、东面各九格,北面五格,格内雕诸天仆乘。

第6窟洞窟内东北角南望

图中近处为北面大龛,龛内二佛并坐,主像端庄愉悦,龛楣上飞天舞动。龛外中层的佛经故事中,太子骑大象朝东缓行,伎乐天等侍者随从。转角千佛列柱将北、东两面分开。东面大龛可见重层龛楣结构。龛上方瓦垄顶檐椽凸出。纵深处为南壁东侧,下层为佛经故事连环画面,之上为圆拱大龛,再上层立佛高大,菩萨及众天人簇拥左右。

第6窟中心塔柱北面下层内龛龛楣下缘伎乐天

下缘雕12身伎乐天。其中8身飞天手中分别持阮咸、横笛、琵琶、排箫、细腰鼓等乐器演奏。

第7窟

第7窟后室东壁南侧第4层龛龛楣外左上隅供养比丘

小小的空间里雕一小比丘像,细眉长、目、面含微笑,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头部、微倾,神情俏皮、天真。

第7窟后室南壁窟门左右文殊维摩对坐像

云冈石窟根据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塑造了很多文殊菩萨与维摩诘的对坐像。此“文殊问疾品”图像是出现时间最早的一幅。其中窟门东头戴尖顶帽、手摇麈尾,似侃侃而谈者,也是中国佛教石窟寺较早的石雕维摩诘像。窟门西头顶宝冠、身向右侧、神态自若者,当是遵从佛旨来到维摩居所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

我们注意到,此造像之艺术“精神”似与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萨克斯坦江布尔河谷保存的一尊属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摩崖石雕菩萨造像具有神态与造像技艺上的惊人一致性。由此反映了北魏平城和云冈石窟繁荣外文化交流的事实。同时,这些并非偶然的继承与被继承或是相互借鉴的艺术交汇关系,体现了公元5世纪透过丝绸之路实现的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及其在北魏平城的融会与完美落地。

第8窟

第8窟窟门西壁鸠摩罗天

鸠摩罗天五头六臂,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中间左手执弓,右手残余半臂,手应持箭。主臂右手放腿上,手腕向上翻转,左手擎鸡于胸前。

第8窟窟门东壁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像三头八臂,右侧四手臂保存完整,左侧仅存一臂,其余残毁。

第8窟后室南壁窟门西上隅横笛伎

飞天乐伎眉目修长,双手持横笛吹奏。身上线刻佩饰、衣纹,自然简洁。

第8窟后室门窗间龛内供养天

该像五官端正,圆形头光与帔帛均用浅浮雕技法,双手合掌作礼,造型简洁、形象生动。

第9窟

第9窟前室北壁

前室北壁东西宽约12米,高约10.4米。壁面上部中央设明窗,下部中央开窟门。在明窗下端和窟门两侧各有一横向水平的莲瓣纹饰带,向两侧东西壁面水平延伸,将整个洞窟东、西、北壁面分割成了上、中、下不同的空间层次。窟门门额立框上浮雕连环忍冬纹与龟背纹间隔组成的装饰图案。窟门上面雕庑殿顶饰,屋檐下装饰斗拱与飞天,两侧各雕一身手执金刚杵的金刚神形象。北壁壁面分五层。第1层为供养人行列,残损严重;第2层浮雕一组睒子本生故事画,其汉风浓厚;第3层为两侧对称的盝形龛,内雕交脚菩萨像。龛柱为汉式柱身、爱奥尼亚式柱头。第4层中央为圆拱形明窗,明窗两侧外道形象遥相呼应。左右塔形柱将明窗及两侧的圆拱龛隔开,圆拱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对称均衡。第5层与窟顶连接处装饰天宫伎乐。整个壁面布局运用中国汉代画像石的传统手法,中西合璧,充分反映了佛教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的中国化过程。

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

西壁上层雕庑殿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屋脊正中央雕金翅鸟,两侧饰三角火焰,两端为鸱尾;垂脊上各栖一鸟。屋顶刻瓦垄,檐部饰圆椽。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相间排列,且置于普拍枋之上。方形塔柱将殿身分作三间式: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像;两侧梢间各雕胁侍菩萨与飞天。

第9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菩萨屋形龛

此系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屋形龛。屋脊正中雕金翅鸟,两侧饰三角火焰,最外两端为鸱尾;垂脊上各雕一凤鸟。屋顶上的瓦垄和屋檐下的圆椽俱全。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置于普拍枋之上,两种斗拱相间排列。普拍枋由两根八角柱支撑,将殿身分作三间式。柱头之上置栌斗、皿板与雀替: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

第10窟

第10窟前室西壁上层交脚菩萨屋形龛

仿木结构庑殿建筑。殿身面宽三间,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弥勒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明间两侧为八角形柱,柱身浮雕忍冬纹和绹索纹,柱头上置栌斗、皿板,上施雀替与普拍枋。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两种斗拱相间排列。屋脊上装饰金翅鸟(凤鸟)、三角火焰等,正脊两端为鸱尾。

第10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

此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与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建筑结构、样式相同。殿身用方形塔柱分成三开间,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两侧梢间各雕立菩萨和飞天。金翅鸟踞正脊中央,左右为三角火焰纹,屋脊两端饰鸱尾;两侧垂脊上各栖一凤鸟。檐部饰圆椽,屋顶刻瓦垄,檐下雕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

第11窟

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左右胁侍菩萨

具有唐辽风格的菩萨造像。菩萨头戴冠,窄额、大鼻、鼓腮。颈饰圆形项圈,着低胸内衣,外搭帔帛,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物,立于莲台上。

第11窟东壁南端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龛

这是由佛教“邑社”组织开凿的1个造像单元,分4排雕刻内容。由下至上第1排中央为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及三大菩萨像,两侧为多层供养行列。第2、3、4排分别雕刻二佛并坐、禅定坐佛及交脚菩萨龛像,两侧千佛龛排列有序。由题记内容看,发愿者自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时值圣主,道教天下”,愿以此福,上为皇帝、下为七世父母敬造佛像95尊。碑文所记的54人敬造石像95尊,与造像数目相吻合。

第11窟明窗西壁

西壁分两层:下层南侧为千佛雕刻,北侧为圆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上层龛像为外方形帷幕、内圆拱龛,龛内雕二佛并坐。壁面南侧局部塌毁,零星分布的长方形槽,系后世安设木窗所凿。清代以窗为界,北侧涂色,说明木窗的安置时间早于涂色时代。

第11窟明窗东壁

壁面南侧因坍塌损毁严重。整体上可分3层,可见大小佛龛16座,以圆拱龛和盝形龛为主,也有上下组合龛式。布局上缺乏计划性,但北侧较完整保存的纵向龛式似有秩序。下层北侧龛下的“太和十九()年题记”是云冈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之一。

第11窟明窗西壁第2层圆拱龛

龛内雕二佛并坐像,二佛呈八字形端坐于龛内,袈裟铺于双腿间,衣摆铺展。龛楣雕7座小千佛龛,拱尾饰龙首返顾立于束帛柱上。龛外左侧雕三层出檐方塔,受空间影响,佛塔向左略倾。南侧局部残损缺失。

第11窟明窗东壁北侧第1层第1排圆拱龛

该龛是在统一构思下雕凿的,结构严谨、刻画细致,是云冈石窟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龛之一,其造像特征具有石窟分期断代上的标尺作用。

第11-17窟北壁主尊坐佛

位于第11窟外壁西侧最上层,前立壁坍塌,曾施彩,部分残存。北壁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佛像具高肉髻,面相丰圆适中,舟形背光雕饰繁缛细致。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襞纹刻密集平铺于座前地面。

第12窟

第12窟前室西壁中层屋形龛

是为仿庑殿顶建筑。角柱将屋面辟为三间,柱顶置皿板,上坐栌斗,斗上置普拍枋。枋上置人字拱与一斗三升拱,并用兽面装饰,再上置檐枋,枋上出檐,上饰瓦垄屋脊。明间内雕一交脚佛,二梢间内各雕一倚坐佛,构成一交脚佛、二倚坐佛、二胁侍菩萨的组合关系。反映了北魏太和时期平城地区弥勒下生思想的流行发展趋势。

第12窟前室南壁上部

南壁立柱上方由大型乐伎间隔安排4个坐佛龛,并与平棊藻井式窟顶一起组构。

第12窟前室北壁窟门门楣下缘伎乐天

位于洞窟门楣下缘的10身伎乐天,姿态优雅自然、动作和谐飘逸,手持多种乐器。从上至下依次为腰鼓、齐鼓、五弦、法螺、筚篥、琵琶、义觜笛、腰鼓、排箫、鼓。

第12窟前室窟顶

长方形窟顶雕为8格,每格均呈斗四式藻井,中央用色块表示出叠加的痕迹,井心刻一团莲,四内壁上飞天围绕莲花旋转,体态轻盈。梁枋相交处雕重瓣莲花,诸莲之间有成对的飞天围绕莲花飞舞盘旋。飞天与莲花将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繁复奢丽。位于窟顶与东西南壁面衔接处雕刻的高浮雕镂空式大型演奏乐器的乐伎引人注目。

第13窟

第13窟北壁

北壁为交脚菩萨像所占据,造像高12.95米。菩萨面相丰圆、头戴花冠、斜披络腋,胸前饰对龙,长璎珞于腹间穿小环,臂、腕佩钏、镯。右臂下的托臂力士构思奇巧、对比强烈。下着长裙,坐方座,脚踏莲台。巨大的背光向上延伸,顶端雕光云,装饰意味浓郁。

第13窟明窗东壁供养菩萨

菩萨的项圈分格、缀铃。佩对龙饰,龙口衔长枝花朵,龙具长角、小耳大嘴,弯曲上延至肩。长璎珞呈“U”形压在对龙之上,设计精巧。

第13窟南壁窟门上方七立佛屋形龛

窟门上方并列三屋形龛内雕七立佛,佛像均着褒衣博带式服装,右手结施无畏印,立于莲花座之上。以中央佛为重心,背光左右叠压,具有视觉上的透视效果。此处造像显示了极强的计划性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云冈石窟大型“七立佛”造型的精典之作。

第14窟

第14窟前室西壁中层菩萨头部

菩萨面容俊秀,属云冈中期风格。头冠中央出束发,双线勾勒右向旋纹,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

第15窟

第15窟西南壁上部

西、南两壁相交为直角,两壁千佛密布、排列整齐。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

第16窟

第16窟北壁和顶部

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清末称为立佛洞或接引佛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上收分,弧合为穹窿顶;东西宽约12.5米,南北进深约8.7米,上下高约15.15米。北壁主尊立佛高约13.5米,环壁上部满雕千佛,下壁及明窗、窟门布满北魏不同时期雕凿的龛像。与昙曜五窟其他洞窟相比,第16窟北壁向北凹进呈弧状,加之主佛像身躯体量雕刻相对较薄,所占空间较小,因此洞窟空间较为宽绰。

第16窟北壁主佛头部

佛像发式呈波状、卷曲有序。面部天庭阔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目视前方、神情端凝。

第16窟东壁中部第3层龛主尊左胁侍菩萨头部

菩萨头发于额前分开,显出宽阔的额头。人物眉似月、耳垂珰,秀腮饱满、薄唇微启、含笑超尘。头顶素面宝冠,冠巾两侧下披,宝缯张扬翻飞。

第16窟明窗东壁

明窗宽3.95米、高约5米。明窗外侧向东西扩展的弧形拱内雕刻千佛龛,壁面大致分三层雕刻内容。中央纵向有三个槽孔,是后世安置门窗所开。

第16窟明窗西壁

西壁与东壁的佛龛布局并不对称。西壁可分为三层龛,上层龛南半部随明窗南侧坍塌,剥落严重。由此还可以看到明窗向西扩展部分雕刻的千佛龛,下部存八排,上部存两排,中间多剥落。

第16窟明窗西壁第1层龛主尊交脚菩萨

菩萨俯视下方、下颚尖圆、颈佩项圈,右手上举为施无畏印,左手抚膝。斜披络腋、帔帛缠臂,下身着长裙。

第16窟南壁中部第3层三龛造像单元

窟门与明窟间雕三龛。中央为坐佛圆拱龛,两侧对称配置交脚菩萨盝形龛,龛上设宫殿并门窗。三龛下有各自的供养人列像,中央龛的上下两端均残损,龛下仅可见龛座莲瓣层及两端托举状的力士。

第16窟南壁东端第3层第3排圆拱龛

方帐下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龛楣圆中带方,内置七坐佛,拱尾二龙返顾,立于束帛座上。龛外两侧各雕倚坐弟子,之下有力士。龛外右上隅雕供养天众,左上隅雕比丘众。龛下榻形座内雕供养人列像,龛形完备。

第17窟

第17窟北壁主尊交脚菩萨与西壁龛像

主尊菩萨上身婀娜秀美,衣帛装束如曹衣出水。受石质影响,双臂自肘以下崩毁,原来支撑左臂的束帛式支柱仍完好矗立,柱上端残留着左臂不规则的断石。断石面上的小洞为后世修复痕迹,之后再次坍塌。主尊身上的小洞是曾经大面积打木桩敷泥的遗迹。西壁龛内立佛面向主尊,显示呼应的关系。佛像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印。龛楣盝形,凸出于壁面。龛北侧及龛下部有众多补雕龛像。龛上方壁面有大面积千佛。

第17窟南壁

南壁下辟窟门、上开明窗,中部壁面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四龛。从造像风格看,雕刻时间早于窟门与明窗间的几个龛。整体壁面向窟内凸出。

第17窟东壁坐佛龛内南端供养天

坐佛背光外侧竖列三身供养天。天人面向龛内、合掌胡跪、恭敬礼佛。

第17窟明窗东壁惠定造像龛

上盝形龛内造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像,下圆拱龛内造二佛并坐像。龛下的发愿文中,功德主叙述了造像的缘起,表达了虔诚的心愿。

第17窟明窗东壁惠定造像龛之圆拱龛

龛内二佛并坐像具高肉髻,面相丰满圆润,表情自然,坐姿端庄优美,雕刻技艺成熟。坐佛着偏袒右肩式袈裟,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印,左手握法衣于膝上,跏趺而坐。

第18窟

第18窟窟内仰视

窟内平面为椭圆形,穹隆顶,南壁开一门一窗。东西宽约16.5米,南北深约7米,高约16米。北壁主佛身披饰有化佛的袈裟,两翼配置雍容典雅的胁侍佛与菩萨,以及神态各异的弟子。

第18窟北壁主佛左侧上半身

佛像鼻高耳长、身宽胸厚,左手抚胸,与身侧灵动的弟子相衬,甚显威严。

第18窟北壁主佛左肩衣纹

此为通肩式佛衣。佛像左肩衣襞呈浅直平阶梯式,轻薄贴体。左胸前衣缘翻起宽宽的折带。每一条上下递减的阶梯衣襞上雕刻着禅定坐佛列像,皆具莲台,面朝主佛。折带上随衣缘翻出的带状内衬上,雕刻坐于长茎莲台上的化生童子。童子发髻及肩、双手合十,同样是面向主佛。

第18窟北壁主佛左手

佛像左手握法衣举于胸前,手背向外。手指显得柔软、起伏多变,掌背丰满,指间有蹼状物,是为佛三十二相之指间缦网相。佛手整体风格柔中带刚,饱满而富有弹性。

第18窟东立菩萨头部

菩萨头戴三圆冠,冠饰由化佛、莲花、忍冬、联珠纹组合而成,精美繁复。额头秀发中分,一绺绺好似花瓣排列。菩萨面相方中带圆、长眉细目,与胁侍立佛一样,画有绀蓝色胡须,嵌黑釉陶双瞳。耳郭分明、佩耳珰,耳后抿一绺辫发,毛发雕刻细腻,头后披垂三角巾。耳垂穿圆形莲花,璎珞从中穿坠,直达肩部。

第18窟北壁东侧中层第1身弟子头部

此弟子像只有头部从窟壁伸出,颈项以下的身体隐没于壁中。其头部向上微扬,额头中央有圆形凸起物,相对的两侧则各一小圆坑。人物具高尖鼻梁、杏核深目,眉毛隆起、眉尖上弯,小耳和颧骨突出,使得上嘴角凹陷其中。他面颊瘦削、双眼微闭、露齿而笑、恬然自得,似表现闻法喜悦的瞬间。

第18窟北壁东侧中层第2身弟子头部

弟子广额尖颐、丰面宽颧,具剃发形。额头与发际间饰雕摩诃果相。头部前倾、眉清目秀、鼻梁高直,嘴角微翘、唇线分明,呈温柔浅笑,表情恬静。衣纹阴线浅刻、线条流畅,留存着古老的朱色。

第19窟

第19窟南壁西侧中层佛经故事:罗睺罗因缘

这是云冈较早的佛经故事图像,画面高约3米。释迦佛左手垂于体侧,抚摸一童子(佛子罗睺罗)头顶;右手举于胸前,为施无畏手印;着通肩式袈裟,法相慈和,体魄挺拔伟岸。佛像的衣纹从肩部、胸部、腹部到脚踝,顺滑而下,自胸前至两足间的圆弧状衣纹排列有序。衣薄贴体,胸部、腹部、手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明显受马吐拉艺术的影响,大有“曹衣出水”的风范。佛立像的台座为半圆形的板状,之下的千佛龛随岩体突出呈弧状。胡跪罗睺罗面带喜悦、合掌礼佛,佛经中讲,释迦重返迦毗罗卫故国时,变成个比丘形象,“皆如佛身,光相无异”,佛子罗睺罗却不受蒙蔽,径直走向佛足旁跪礼。佛陀即以无量劫中所修三十二功德相之兜罗绵手摩罗睺罗头顶,为其授记。画面构图简明凝练,突出表现了父子相见的主题。

第20窟

第20窟露天大佛及以东诸窟

从西部诸窟往东看,昙曜五窟西南壁处于东西一条线上,窟前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因南壁早年坍塌,第20窟主佛像与左胁侍立佛出露在外。

第20窟主佛与左胁侍佛

主佛内着僧祇支,边饰精致的联珠纹、忍冬纹带。外着袒右肩式佛衣,衣缘翻卷呈折带纹,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双手结禅定印,拇指相对、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臂膀壮实、挺拔健硕。

第20窟主尊背光外西上隅奉果飞天

飞天头戴三面宝冠,窄额广颐、弧眉杏仁眼、面额丰盈、鼻尖圆润,唇似花瓣、唇线分明。右手及左下身残毁,额发分绺后梳。颈戴项圈,腕、臂戴镯、钏,钏宽饰有小圆形莲花。左手托果盘于胸前,右手外展于身侧。双腿并扰向后,足尖向下,侧身向上飞翔。帔帛顺臂进肘,飘于体侧,翩翩向上。

第20窟西立佛头光外第2排龛坐佛头部

龛内主佛具小圆肉髻,宽额圆颐、五官精巧、颔首俯视。内着僧祇支,外着袒右肩式佛衣,左手上举于胸前,衣纹密集呈阶梯状,虽残缺仍显庄静典雅、法度严谨。

第20窟主尊背光外东上侧供养天头部

供养天头戴三圆宝冠,顶饰仰月,正面圆冠面上饰三重同心圆,两侧冠面中央出穗。耳后披三角巾,发髻分绺,每绺绕卷,披垂肩部。供养天饱额丰颐、面颊肥盈、五官紧凑、嘴角略抿,显示其恭肃之神情。短颈宽肩、雍容华贵。

结语

云冈石窟完整地体现了5世纪的佛教发展、建筑形式、艺术设计等创作思想与动机,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与*治、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神奇地汇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精华,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型古代人文思想聚集之地,形成无与伦比的、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作品。诚如宿白先生在《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所言;“云冈石窟是……魏国领域内兴凿石窟所参考的典型。……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云冈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佛教文化的高地。它的博大精深,经历了年沧桑烟云。在它身上,笼罩了太多的神秘和与众不同。云冈超拔的气质,需要无数人去呵护、塑造和解读。

***扫描或长按识别以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图线上展览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