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诗文的“起承转合”(一)
主讲人:温兆亮
“起承转合”,是从“臭名昭著”的八股文借用过来的,是“八股(八个部分)”中的“四股”(四个部分)。我们说它“臭名昭著”有两个原因:一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随着帝制的结束,“八股”取士制度也随着消亡,并随之而兴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一并连文言诗文也遭到了“扬弃”(近日央视一套的电视剧《觉醒时代》可看到一点痕迹);一是毛泽东主席在教育干部应该树立一种好的文风的时候,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反对*八股》。这就是人们在说到“八股”的时候,闻声色变的原因。
(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说到诗文的时候,总是难以避开“起承转合”这几个概念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实践和交流离不开这些概念,诗文的阅读和写作离不开这些概念,如生活中常常说“你先开始吧”、“你先说吧”,“接着说”、“继续说”,“有没有不同意见”,“能够自圆其说”、“事情办得很圆满”等等,就是现实生活版的“起承转合”。表现现实生活和对现实生活思考的诗文,如果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对现实的思考,那是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从元代开始,就出现了用“起承转合”概念来研究诗文结构的学者,它并不是现代人的创造物。这些概念在出现之初,是用来对近体诗(格律诗)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的,所以我们这里也从近体诗入手,并尽可能选择一些较为“普及”的作家作品。
关于“起”。从结构上来讲,它就是诗文的开头;从事理上讲,它就是写作诗文的起因。“起”的作用在于开启全篇,优秀的作者要求这个开头能够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
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以“空山”“晚来秋”点题总起,概写秋天傍晚时分的山中雨后之景。如何“承”接?选择的空间很大,可写的事物很多,这就是写作的高手,他不会让自己“起”的头难为了自己。因为作者的主旨是渲染一个静谧安闲的所在,造就一个闲适的意境,所以他选择的意象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写作,写了第一句,若无话可说了,这就是自己把路给堵死了。大家要记住:文章“起”头,一定要给自己留下足够宽广的行文空间,万万不可“一句话说死”。
下面介绍几种近体诗(诗文的道理是一样的)常见的开头方式:
(一)明起:其实质就是毫不做作、毫不掩饰、开门见山,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事情。读者读起来会觉得简洁明快,无比酣畅。
如:
杜甫《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开门见山,第一句就点出了“虢国夫人”,紧扣题目,这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这个“夫人”得到了皇帝的“恩”赐。至于是什么样的“恩赐”,或因皇帝的恩赐使这个夫人出现了什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都是作者可以承接的角度。
“明起”是作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起头方式,其它形式的起头方式都是以此作为基础的。一开始学习写作,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技巧,一定要把“说清楚”作为写作的基本原则。
(二)反起:就是不从题目的正面说起,而是从题目的反面引出本题。也被称为“从反面入手”。
如: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作品的题目中本来透露出“喜”的意思,或全诗是要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的,但是,作者的首句却写的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四顾无邻,孤苦无依,生活困顿。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起”头呢?目的很简单: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下,自己的小舅子不仅没有忘记自己,还常来看顾,更为难得的是,还不嫌弃自己所住之处的阴冷潮湿,留宿于此,心中怎能不泛起激动喜悦之情呢!
使用“反起”手法时,必须要对对比的对象“成竹在胸”,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背离了“说清楚”的原则。
(三)引起: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这种写法是近体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为什么它不是“基本的”,确实是用“最为广泛的”呢?因为我们所能见到的作品,不仅是成熟作家所写的,而且也是经过历史检验、淘洗过的,因这类作品读起来自然亲切,有“清水出芙蓉”的感觉,所以,自然而然成了作家们努力的方向。
如: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诗题是《客至》,但是在“总起”全诗的首联中,始终没有见“客人”的踪迹,而是描写了环绕在诗人周围的活泼泼的春水,也暗示出了“客人”来访的季节,与此同时,也通过“日日来”的“群鸥”写出了诗人来客之少及无所企求的温和的性格。由此环境,引出了如何迎客、如何待客、如何尽兴等,不仅不影响诗人把“客至”后主人喜悦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还让读者欣赏到了一幅生动美妙的画面。老年的杜甫,驾驭语言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信手写来,皆是佳作,其语言造诣是一般作者难以望见项背的。
如上三种“起”头的方法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除此之外,大家还能看到一些别的说法,假如你细细分析,或许可以将其归入如上三种中的其中一种。
最关键的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文、指导我们写作诗文,那就是有价值的。
年2月
主讲人简介:温兆亮,原太岳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沁源县教育局督学。
编辑排版: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