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乡土文化"
弘扬沁源传统文化
讲述乡土风情故事
我的书法故事
传承书法艺术,讲好书法故事
书法,作为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寄托,像一叶扁舟,随清风徐来,伴晨钟而过,携着古人的气息,伴着今人的朝气,历久弥新,令人陶醉。一个故事,就是生命脉搏的一次律动;一个故事,就是人生长河的一朵浪花……,讲出您与书法的故事,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份来自书法的生命轨迹!我的书法故事本期主人公:武海生
彰显书法魅力体会中庸之道
---我和我的书法故事
武海生
伏案提笔,思绪万千,久久没有下笔,我只是喜欢写字,也是喜欢书法艺术的,但谈起我和书法中关于“法”的故事,还是难以叙述的,素纸轩墨,诗韵绵绵,书一段韶华流年,使得心也沉醉。
小时候,每当看到那些龙飞凤舞地为他人写对联或是举办喜宴时的礼房先生时,一幅幅苍劲有力的字,一页页流畅漂亮的字在他们的笔下“横空出生”“妙笔生花”时,这便是我对书法一见钟情的意思了。三年级时候,我便央求着妈妈教我写字,妈妈却说:“练字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旦你选择了它,便不能放弃,不能朝三暮四,否则到头来只会前功尽弃,写字和做人一样,工工整整,你能做到吗?”我不住地点头说:“我一定能够坚持下来,您就相信我吧。”
每天放学回家后,我都十分认真跟着妈妈练字,生怕掌握不了一丁点的技巧,几天下来,就连当老师的爸爸都说我的横竖撇捺写得像模像样,于是我的虚荣心膨胀到了极致。恰好,在年6.1儿童节,学校有个书法比赛,于是报了名。妈妈无奈地看着我摇了摇头,说才学几天呢,就想参加比赛?而我却不以为然。盼望着,盼望着,6.1儿童节终于来了。在写字比赛中,我以为自己写的漂亮,就早早地交了所谓的“作品”,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情,等待着能够摘取成功的名次。却不料什么也没等到,在颁奖大会上,才知道自己名落孙山。那段时间,我卸下了不可一世,取而代之的是沮丧、郁闷与悲伤。这时的我曾经一度想放弃书法,另觅他径。妈妈看出我的变化,于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是啊,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坎坷的,需要我们一步步地踏过。于是,按照妈妈的教诲,慢慢的练习写字了,就这样慢慢的漫无目的开始了写字之路……
高中毕业后,在暑假的一两个月里,每天与字为伴,不离家门半步,自己沉浸在书海里自由“翱翔”,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全国举办书法比赛,自己就写了一副作品邮寄出去,两个月过去了,达到可喜的成绩,竟然得了全国三等奖,并授予了一个响当当的荣誉称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精英),没想到这个称号在几年后对工作有了积极的帮助,后来参加工作,经常利用自己的喜好出板报,写对联,参加各类书画展览,久而久之也成了我交友、抒情的有效途径,闲暇时舞文作画,后来认识了县书法协会王春庆、药玉华老师等有关领导、书友、前辈,并有幸成为县书法协会会员。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我以写字为知己!
期间在年,有幸认识长治市文联的一名书法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书法时,他时常给我讲中庸知识,并了解一些用笔技巧,真正的开始漫漫学书“法”长路。在学习书法中,启功的一句话影响至深,他说:“书法本无法,好看就行”。这句话对我的认识有了极大的认知,翻阅过许多有关书法书籍,才知道书法的字势、书势就是指毛笔在书写时,使写出来的字有了目标性的方向趋向。
在学习中一位同学曾夸张的说,写正一个字需要好几年,而写得不正却需要几十年。其实这里“写得不正”就是指写出字势与书势。在学习书法中,认识了每个字都有它的“字势”,写字就是要写的有偏有倚,如果每个字都是方正严谨的势态,这幅作品就失去了生动灵活的感觉。
学习了关于中庸与书法的有关知识后,知道了中庸之道讲究的是中正,不偏不倚,而字势刚好与之相反,难道书法之道与中庸之道相对立吗?一个字,是所有点画的组合,是一个整体。但在整篇作品中,一个字仅仅是一个局部。每个字都要有它自己的字势,不尽相同,这是正确的。但整篇作品就是要在不同字势中寻求和谐统一。一幅作品的章法,不能够所有字势都朝向一个方向,必须有所不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而这么多字势各异的字组合在一起,不能显得杂乱无章,就要在它们中寻求一种平衡,最后使整幅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无非就是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而书法也是在各种偏倚中寻找“平衡”。中庸之道,无非是“度”的把握。一个人若是好的没有底线,所有事都任人主宰,那这个人是不被人看重的,轻的没有价值。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好分寸,也就是“度”的把握。心向善,但要有所底线,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就要去捍卫。书写时,不能够一味地向左倾斜,也不能一味地向右倾斜,而是要保持整体的平衡、和谐与统一。以形造势,以势取形,没有取势倾向的形是无意义的。同样,没有偏倚,而是一味保持中立的中庸思想,也是无价值的。
书法的章法不只有“取势”,还有整合、开阖、远近、虚实、纵横、内外、小大等等,没有一种能离开中庸之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简直把中庸之道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书法之道与中庸之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精髓,任何文化思想到最后都是融汇贯通的。就像我从山的这一头上去,你从山的那一头上去,最终都会相遇。
人生之路,无非是掌握好火候,退进有度,书法章法之学,亦如此,时左时右,掌握平衡,彰显如此魅力的书法同时观察人生,在人生中体会中庸之道!
武海生书法作品展示
本期主人公:武海生个人简介
武海生,年出生,沁源县王陶人,中共*员,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爱好广泛,尤其喜爱文学写作、书法等艺术,沁源县书法协会会员,多次参加各类书画展览,愿以书汇友,以文沁心,共勉前行。年在沁源县“绿色工运杯”工会干部写字竞赛活动中获软笔书法优秀奖。书法作品获全国书法三等奖,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精英称号”。
沁源乡土文化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