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绿色沁源沁源3处上榜第六批山西省级
TUhjnbcbe - 2021/5/14 16:34:00

导读

闻喜县宰相村的裴氏文化被学术界定位为“人才文化”,那么历两千余年而不衰的这种“人才文化”链是怎样形成的?闻喜人的解释是“寒家出贵子”。然而,将相门第的子孙又怎么会出身于“寒家”呢?

刊发于年第9期

中华宰相村村门

晋公祠山门

裴世家族始祖图

易子而教

从裴氏群英谱的《列传》上看去,许多人都是“少贫”,中唐名相裴度就是少贫。然而裴度的家景并不贫,他的爷爷裴有邻为濮阳县令,他的父亲裴溆为渑池丞,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副县长。但少年裴度并不是在副县长家里长大,而是在香山寺下兔儿沟里的舅舅家长大,他的舅舅就是一个贫苦农民。裴家得了“寒家出贵子”的秘诀,所以裴氏“贵家寒子”现象不断出现。细读裴氏《列传》,宰相裴矩少贫;宰相裴寂少贫,且贫到“贫无一给,徒步京师”的程度(以上均据裴氏世谱卷四列传)。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宰相之子、将*之孙也是少贫,比如一品大员裴侨卿,不但他是少贫,且“昆仲七人皆少贫”。有些“少贫”是世态所迫,有些“少贫”是人为而成,那么裴氏的先祖们,为什么要人为地给子孙后代制造贫穷的日子呢?令人震撼的答案就在凤凰塬的塬头上,也就是裴氏家族祖茔墓地的入口处。那里有一通石碑矗立道左,碑上刻着一位身穿蟒袍的宰相,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送给一个农夫,而把农夫的儿子接到宰相府抚养——这就是震古烁今、举世无双的“易子而教”碑,俗称教子碑,“身教胜于言教”是教子碑的中心思想,所以裴氏家族中没有纨绔子弟。汉灵帝丞相裴茂养育潜、绾、徽、辑四子,但这四位丞相之子却是“个个少贫”,而且贫到“无以为炊”的地步,真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吧,他们于困苦中发愤,于屈辱中图强。最终,潜、绾位至宰相,徽、辑官至封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在裴氏家族中得到贯彻执行,正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此四子,立三祖,三祖一本,其根发于贫壤之中,所以俭朴之风长行千年,清廉之气统贯百代,史称“穷相”。所以裴柏村无豪宅大院供游客观赏,只有这群石头在私语着他们的当年。闻喜民谚曰“三料细地,一料回茬;三辈坐官的,一辈打砖的。”这叫“老天间苗哩”。这个民谚告诉世间一个真理——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轮回中复现了千千万万次。令人不解的是,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正在加速推演着这句民谚的快速轮转,如今休说三代,就是连一代也未必做得到头。打开裴氏群英谱,个个名下都标有辉煌的业绩和非凡的壮举。比如哲学家裴頠,他写的哲学著作叫《崇有论》,崇有就是唯物,他的“崇有论”比西方机械“唯物论”早出多年;裴*主持制定的隋朝《开皇律》成了历代帝王治国安天下的法统大纲;地图学家裴秀发明的比例尺将《禹贡地域图》绘制在三十匹绢子上,又用“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浓缩到一匹绢子上成为《方丈图》,并创立“制图六体”理论;隋炀帝时代的赴日外交家裴世清——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府出访日本的外交使节,树起了中日友好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裴松之注《三国志》,裴骃注《史记》,裴子野注《宋史》,他们将正史扩写了好几倍;裴启撰写的文学著作《语林》,年久失散,鲁迅先生收集了一部分,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予高度评价,并把它整理成《裴子语林》一书传世;裴休撰文并书《嵩山少林寺圭峰定慧禅师碑》成了少林寺的“寺宝”及历代书家的临摹字帖;咱们书法界的朋友必然知道柳公权的《玄秘塔》,而《玄秘塔》这篇文章就出自裴氏家族六状元之一的裴休之手,运城人作为运城的骄傲,把这篇状元郎的文章刻在一通由花岗岩石料磨制而成的巨大的卧碑上,这通卧碑就卧在运城市委与市委*校之间的一块绿地的林子里,成了河东大地上的一个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裴务齐著《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书,将隋《切韵》一书增加了两个韵部;晋武帝览毕裴楷《晋律》一书后赞其“博学清通”,闻喜邑人遂将闻喜县治以东至如今的礼元镇改名为清通乡,称裴楷为清通乡主。历朝历代关于裴氏人物故事的戏剧如《裴度还带》《裴航遇仙》《裴炎死节》《义还原配》《墙头马上》《下蔡州》《杏家山》《金堤关》《蓝桥佳会》《白蛇传》者就有21部之多,真可谓好戏连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李商隐、王维这些文坛泰斗与裴氏人物的互答诗就有多首,连皇上也有十几首赞美裴氏人物的诗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等人为裴氏人物写的“记序”就有50多篇;刘禹锡、骆宾王等人为裴氏人物写的“表启”就有36篇;大书法家颜真卿敬大将*裴旻的纯粹剑术,挥毫写诗曰,“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飞虎,腾蛟何壮哉,将*临北荒,帜赫耀英材……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诗句好大的气派,此诗帖名为“裴将*帖”。裴旻舞剑,掷剑入云,那剑“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被抛高数十丈的飞剑,却能用剑鞘“承之”,使其直入鞘内,难怪唐文宗诏曰,李白的诗文、张旭的狂草、裴旻的剑术为“大唐三绝”,呼其曰“剑圣”。唐朝伟大的画家吴道子观其“执鞘承之”后敬服裴旻,挥毫作画,奋笔力成,若有神助,名曰“裴大将*舞剑图”,题词曰:“或连翩而七纵,或瞬息而三接,将*神之无所遁逃,岂蛮夷之不足震慑耳!”……因“天下第一门阀”屡出领袖之人,所以史学界又称其家为“领袖之门”。那剑圣闻说北荒多虎,边民凛凛,遂进马当前,一日之内斩杀三十一头猛虎,提*“临北荒”时射杀一蜘蛛,那蛛大如车轮,食人食兽,道路为之断绝,裴旻将*横断其丝,取其面为膏贴,“因其收缩,锁合裂缝”,给三*将士医金创,这个故事就记在《裴氏世谱》卷十二及《酉阳杂俎》里。而在文学方面,裴氏人物更有建树,《全唐诗》中收录裴度诗一卷、裴夷直诗一卷、裴潾诗15首、裴迪诗29首、裴柔之(女)诗13首等等……真是天才的花朵开满一树——中华民族国学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符号——易子而教!

宰相村大殿

中华宰相村大殿侧面图

宰相村大殿全貌图

独立使君

裴氏家族出了许多廉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是河北郡守裴侠。他赴河北郡守任时,部下人等依其郡旧制,抽出渔夫、猎户三十人来供养这位裴郡守。裴郡守感民力之苦,将此旧制废之,然后自食其力。对于他的廉洁行为,百姓作歌以称赞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就是说他不用渔民、猎户为他进贡鲜肥的肉食,也不给百姓派差役去办自己的私事,裴郡守廉洁惠民的规矩呵,世间真是少有。百姓的这首“廉洁之歌”随风传播,终于传到魏文帝耳中,大统九年(公元年)十二月,裴侠升迁入朝,任大行台郎中。一日早朝,魏文帝令裴侠独立朝堂之左而指满朝文武曰:“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尔等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皇上让满朝文武官员站在朝堂的右边,让裴侠一人站在朝堂的左边,然后指着满朝文武说,裴侠为官清廉,堪称天下第一廉官,你们群臣当中有谁是和裴侠一样廉洁的人,那就从右边的群臣中走出来,走到朝堂的左边,和裴侠站在一起。对于皇上的这句问话,下面的反应是两句话,八个字:“众皆默然,无敢应者。”从此,皆呼其曰“独立使君”。从此,“独立使君”成了裴氏家族的家族图腾,彪炳史册,千百年来,成了清官的楷模,廉吏的榜样。裴氏“中眷”始祖裴潜,在三国纷争中为曹魏*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了不世之功,官拜尚书令,位极人臣。曹操所赐金银财宝,他概不受取,还之国库,廉洁之名,播于三国。他弃世之后,谥曰“贞侯”,死后薄棺浅葬于凤凰塬,陪葬品只有几件秦砖、汉瓦、泥陶,故历代盗墓贼知其贫,不破其墓。这位被封为“贞侯”的裴潜便是裴侠的九世先祖,裴侠深感“贞”字难得,为将“贞”字传给后世子弟,将裴潜一生清廉的故事写成《贞侯潜传》一书,留之于世,劝勉族人清廉为官,勿辱裴氏门风。在《贞侯潜传》中,他为后世官员定了一个廉洁的标准,那就是“官到贫时方为清”,帝观此言,大为赞赏,此话遂成千古名言。裴侠弃世之后,其家清如平民,“所居第屋不免风霜,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牛,粱粟具备”,遂谥曰“贞”,这是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一个字眼。他的廉洁之名与河北郡老百姓创作的那首“廉洁之歌”,流千年而行万里,秉天理而入人心。裴氏族人受此影响,追求清廉,最终得到皇家“贞”字谥号的官员还有裴良、裴询、裴仲规、裴子野、裴佶、裴遵庆、裴確——“贞”字难得,而裴氏家族竟得其九。魏晋宰相裴邈,北魏宰相裴炯,虽未谥“贞”,但却谥“简”,“贞”“简”一意,其“九贞二简”,屡见史册……因其过清,致使宰相村没有留下一处能与“宰相”二字“相称”的“万贯家底”以供子孙享用。为了弘扬裴氏文化,、年全国统考的高考试卷上出现两道关于裴氏文化的考题,其中一道就是关于“独立使君”裴侠廉洁奉公的,其目的无非是要将裴氏的“廉吏文化”根植于下一代人的心田里。我们太需要这种文化了,这种文化可以救国啊!裴侠给后人留下“官到贫时方为清”警句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句劝勉追求做官入仕的名言,这句名言叫作“不仕无义”。他告诉裴氏后人,要努力读书,读书做官,有多大的学问就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如果你满腹经纶而隐居不仕,飘逸求闲,那就是对国家的不义,那就是对百姓的不忠,因为你没有把智慧和力量贡献给国家和人民,那就是不忠不义之人。不义之人不入裴氏世谱,不忠之人不入裴氏祖茔,至于贪官污吏,则绝入世谱,拒入祖坟,此乃铁规,祖训如此……此后,白丁人等——也就是没有什么社会贡献的人,则羞入世谱,远离祖坟而偷葬之。裴氏家族“不仕无义”的积极入世思想与道家“遁世隐居”的消极出世哲学是截然相反的,“不仕无义”思想成了裴氏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动力引擎。今天咱们把老裴家的“不仕无义”这一族训换成现代话来说,那就是努力攻读,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报效祖国……所以历代学者认为,裴氏家族如此繁荣,“不仕无义”这一入世精神是提升这个家族社会地位的强有力的抓手;“不仕无义”这一家族族训是推动裴氏家族向前迈进的引擎和蜗轮。打开裴氏谱牒细细品读,慢慢反思……那“独立使君”独立朝堂的独立形象所形成的独立理念、独立图腾、独立族徽给今天反腐倡廉的我们带来什么参照?“推诚以应物为先”的裴氏祖训,给改革开放以来“卖拐给腿脚好的人”的社会现象带来什么思考?

中华宰相村全貌

陶鲁笳诗刻

唐平淮西碑--三绝碑(四石总长3.8米,高2.6米)

支英才书明清思想家顾炎武《裴村记》

德可医命

宰相村晋公祠里这四通气势磅礴的大碑号称“三绝碑”,它记载着唐宰相裴度平定淮西的丰功伟绩。按我们的想象,裴度是一代伟人,他应该是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吧,其实不是,史书载“度貌不扬,形体渺小,不入贵格,少贫。”少贫中的裴度遇见一位相士,说他“纵理纹锁口,必冻饿而死”。裴度求其“破解之”,相士答曰:“乃命中注定,不可破矣。”明朝有一位文学家叫冯梦龙,他在《喻世明言》里给“纵理纹锁口”的裴度丞相写了一篇文章叫《裴晋公义还原配》,开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汉文帝时代有一位权臣名叫邓通,被宠到“出则与帝同辇,寝则与帝同榻”的程度。当时有一位相士说邓通纵理纹锁口,必冻饿而死。邓通求其“破解之”,相士曰,此乃天命,无可破矣。文帝听后生气了,说谁能穷得了邓通,邓通富贵由我,岂能由天。文帝就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其自铸钱币,并说朕就不信人定不能胜天。结果呢?邓通的喉咙里面生了一豆,不能吃饭,守着一大堆钱财而活活饿死了。文帝叹曰,看来人定不能胜天矣。冯梦龙又举一例,说汉景帝的丞相周亚夫,也是纵理纹锁口,周亚夫就给了相士一笔钱,求相士给他“破解之”。相士就给了他一个“破”法,让他多攒些钱,多存些粮,因为宦海沉浮,以备贫时之用。周亚夫就攒了许多钱,存了许多粮。结果呢?结果却是“无罪入狱,牢厨忘食,冻饿而死。”看来,凡是生了这种“命相”的人,结果也就只能是饿死了。一日,少年裴度来到香山寺——也就是闻喜城南矗立着闻喜电视转播塔的那座高岭,见一拜佛妇人遗其包裹而去,内有玉带三条,珍珠九颗。度就“守包而待,至晚方归”。第二天,拿着包裹复往香山寺等待失主,见一妇人踉跄而来,原来她的父亲周方正为弹劾“河堤漏银”一事,被*敌诬告陷狱并问斩满门三百余口,她借得玉带三条、珍珠九颗,是为赎她的父亲及周氏满门出狱的。裴度悉数奉还,妇人赠一条玉带为谢,度曰,我若贪其一,何不贪其三?妇人赠三颗珍珠为谢,度曰,我若贪其三,何不贪其九?那妇人长跪不起,双手抱住裴度的双脚,放声大哭,以至双眼泣血——这就是中国民间广为传颂的“裴度还带香山寺”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香山寺建立了裴晋公祠,祠堂正壁上有一首诗:还带奇功昭日月,平淮显绩勒星辰。父老如今尚拜祀,涓涓不断在河滨……这个“河滨”指的就是涑水河滨,此河在香山脚下流过。这首诗的作者姓朱名裴,是闻喜宽峪村人——清代康熙朝的一品大官,因一生“锄奸不私”,人送绰号朱蝎子浑名朱蝎的便是。他最尊裴家,著有《裴氏世谱序》及这首《裴晋公祠》诗。有一天,少年裴度又碰上那位相士。相士见此少年嘴角上锁口的纵理纹消失了,且其“骨法全改”,大惑不解,就问他是否干了一些为善之事,裴度说没有。相士说望细思之……足下必有拯溺救焚之举。裴度思之良久,终于想起“香山还带”这件事,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相士仰天长叹,曰:“相随心变,德可医命耳!”这个故事就写在《裴氏世谱》卷十二及诸多史书志书里——对于这个故事,正史有记载,野史有传说,小说有演义,戏剧有编排,这位相士的名字叫作孙秋壑。唐德宗贞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年,少年裴度进士及第,官至御史。御史者,言官,谏官也,可以与皇帝直接对话了,那一年,他才20岁,可谓春风得意。后升迁“长御史”,长御史者“御史长”是也,进入群相行列,但不是首相。人常说命中注定,不可更改,但这个故事,使人悟出一条道理,那就是后天的“德”可以改变先天的“命”。“德可医命”遂成了裴氏家族的家族理念,一脉真传,传到今天,方使裴氏家族踏平坎坷,辉煌迭现,这是一堂生动的“德治教育”课。年山西省教育委员会命名裴晋公祠为“山西省德育基地”,让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代代承传。在大力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这个故事会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凡读史书至此者都禁不住要停顿下来,深深反思——命这东西,天不拿,地不拿,神不拿,*不拿,原来就在自己手里拿着哩。人的“脸相”是心灵的反映,心善则貌善,心恶则貌恶,后天的心灵善恶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先天相貌的美丑,这就是相士孙秋壑给少年裴度说的“相随心变”的卦理。遂作歌曰——穷莫忧愁富莫夸,谁是长穷久富家。珊瑚渐渐堆成岛,石头慢慢要风化。长城本是秦家修,修好缘何给汉家。加减乘除说命运,命运原来自己拿。此诗被谱成曲子,走上电视,广为流传,它成了一首醒世恒言般的哲理歌,人称之曰《嬗变歌》,让世间之人细细品味,慢慢领会。到大唐宪宗年间,淮西藩王吴元济反,加上山东藩王李师道与河北藩王王承宗的暗中给力,大有推翻唐朝江山之势。宪宗出兵,打了四年,不能取胜。大唐帝国走到自己命运的三岔路口上,满朝文武主张求和,唯长御史裴度主张再战。他亲到前线行营,察看敌情——他不轻信从前线传来的各种报表,因为“千里单言,难免增减”。裴度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后上《论淮西事宜表》,告诉皇上,蔡人从贼反者“非心服,乃威服,此成算之根本”。开国领袖毛泽东读《新唐书?裴度传》时,读到这里,在书眉上批了八个字,“调查研究,出以亲身”,并在这八个字的右边画了三个圆圈,又在这三个圆圈的右边打了三个三角形符号,还在文中画了多处圆和点的重要标志。毛泽东以裴度为例,告诫我们全*,不要坐在办公室里听取报告,而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的这句名言就发自于这里。宪宗皇帝遂提“出于领袖之门”的裴度为群相之首,命为彰义*钦差大臣,于元和十二年,即公元年秋,择日出征。裴度大*来到郾城,列营北郊,令大将李光颜出马。此为首战,若是战败,三*之气将会被夺。郾城守将邓怀金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场恶战即将上演。但郾城太守董昌龄念裴度有“还带之德”,遂劝守将邓怀金开城投降,史称“开城纳德”。此后,裴度令大将李愬夜袭蔡州,蔡州大将李祐率众投诚,原来李祐等人“乃降丞相昔日还带之天德也”。因其大德使然以至天襄地助,方使裴度一举荡平淮西,再度挥师河北,回兵席卷山东。他扫清环宇,荡宁中原,臣服蛮荒四夷,位居相位,天下一品,晋爵晋国公,这就是今天闻喜人常说的“晋国公”“晋公祠”两句话的源头。从此裴度出将入相,外御强敌,内修*治,使战乱后的大唐,慢慢走向繁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大唐“元和中兴”,是继“贞观之治”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气象。唐诗人李郢诗曰: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李郢诗中的“龙马精神”演变成一句成语,《现代汉语词典》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收在“龙马精神”这一辞条里,具体的解释是:“唐代李郢《上裴晋公诗》。”作为晋公故里的闻喜人,怎能不为之骄傲啊。生就纵理纹锁口的裴度不但没有冻饿而死,而且成了食邑万户的万户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PICS

09

延伸阅读:

映像之旅|历山大美舜王坪(裴国杰)

沧桑

寻找“失踪”的英雄骆春霆(冯浩)

遗产|太阴寺里的金代纪实(刘云霞)

回望沁源围困战(蒋殊)|专稿·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

收藏|红色收藏家樊建*(李丽芳)

09

《映像》投稿须知

1、《映像》立足山西,放眼全国。常年开设名人与山西、山西风情、沧桑、记忆、艺苑、映像展厅、映像之旅等栏目,是文化期刊。请对应投稿。

2、要求图文并茂,撰文者自行配图,图片作者请尽量自行配文。

3、图片要求高清美图,资料类历史类文章可适当放宽。

4、要求原创文章,一旦查实不是原创,我们将酌情处理。

5、《映像》自媒体未推送之前,不得在其他平台推送,否则将视之为非原创。《映像》授权者例外。

6、凡来稿,《映像》编辑均有删减、修改权,不接受者请提前声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色沁源沁源3处上榜第六批山西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