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是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古村落活起来
就是要延续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让乡愁涵养时代新风
保护古村落
就是守望乡村文化振兴之根
日前由长治广播电视台文化遗产节目中心报送的电视纪录片《守望乡村》经层层遴选,成功入选山西省“-年首批电视纪录片重点创意项目”。《守望乡村》是于年策划推出的以长治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题材的系列电视纪录片。从全市69个获批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遴选出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各异的10余个村落进行全景式的电视手法展现。“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追根溯源,以纪实、纪事为主,采取白描的手法,深入挖掘古村落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保护文化遗产。《两河润泽的合美之村——古寨》,古寨村就是该系列片其中之一。沁源因沁河之源而得名是长治与霍州、古县、介休、平遥的边界县位于沁源西北边缘的王和镇古寨村曾有通平遥、介休、太原的古官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流淌在村边的龙凤河千百年来,润泽了这个小村庄是晋东南地区唯一的汾河流域区古寨受汾河、沁河两河流域文化双重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古寨名字叫得简单直白,却又名副其实。村子四周被城墙包裹,成为一座寨堡,有寨墙、有堡门,是个并不多见的完整的防御型村落。在封建社会,只有县级以上的城方可建四道门,而古寨只是一个村有东西南北四道门。
四道堡门现在也只存东、北、中三个,这三个堡门形制大小类似,全部都是青砖碹券洞。
这里曾是沁源岑北地区的物流中心,虽属长治市管辖,但和晋东南文化却迥然不同,更不同于晋南和晋中文化,而是将晋东南、晋南、晋中文化融于一体,三地的风俗、语言、人文、建筑在这里和合为一,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清代康熙三年,做粮食、棉麻、布匹织染生意的晋商平遥人罗廷基常来往于古寨,就在古寨的西头陆轴街,依山傍势、座北向南前后修建了建筑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的四所大院。
康熙六年,罗廷基又引来了平遥友人张卿光。张卿光就在罗廷基宅院东侧叫“后院”的地方,建起了两所两进门大院。下院大院的窑顶建上面大院的门楼,楼角高挑、砖木雕刻,高高在上、雄伟壮观。
这些都成为了晋东南地区屈指可数的随山就势,具有鲜明晋商风格的古文化建筑群。
古寨村是一个有着多户多口人的大村,其中孙姓人家占到了九成之多。孙姓人家自祖上迁居至此,已在这里生活了30多代近余年。
这里的窑洞不论是三孔还是五孔,都有很高的台阶,窑洞正面都加装木结构批檐,犹如普通房屋的出檐,从窑顶往前伸出一米有余,整体看起来非常气派。尤其是好多富裕人家,在窑洞顶上还另外盖起砖木结构的前廊式房屋,成为下窑上房的窑楼院。
“王和算盘、后沟拳,古寨旗杆顶住天”,旗杆院因大门口东西两侧竖立的文武功名旗杆而得名。始建于乾隆中期,为布*司衙门太学生孙克昌的院落,克昌子孙士楷为六品布*司理问,士子辈出过五位贡生。
“锡纯嘏”的大门匾额意为天赐大福,因此院结有皇亲,为道光帝定贵人孙氏娘家受恩赐所得官邸,另赐有半副銮驾。直到民国时期,村里有人家结婚嫁娶,还都要到这里坐坐銮驾、凤辇、沾沾喜气、贵气。
孙兆禄的木雕作品纯属传统手工制作,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又吸收了现代造型艺术的比例、表现手法等技巧和美学思维。他的木雕除了日常花鸟虫鱼的小型雕刻,往往还有大型的历史人物造型、亭台楼阁景观再现、根字根画创作等。
在古寨,现代与古老完美地衔接在了一起仿佛心随意转之间就可自由地切换、徜徉这个被沁河、汾河常年润泽的古村留下的不仅仅是建筑遗存更有那藏在建筑里的文化基因和这牵动人心的古韵乡愁-END-审·制
张书琪监制
程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