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植树节
与树共生的建筑
建筑基地中原有的树
可以是建筑设计实现的障碍
也可以是设计灵感发源的契机
当建筑遇上树
看建筑师如何与树共舞
华鑫中心
华鑫中心位于桂林路西,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一、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二、保留六株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建筑由四座独立的悬浮体串联而成。底层的10片混凝土墙支撑着上部结构,并收纳了所有垂直上下的设备管道,其表面包敷的镜面不锈钢映射着外部的绿化环境,从而在消解自身的同时凸显了地面层的开放和上部的悬浮感。
四个单体围合成通高的室内中庭,透过四周悬挂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顶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风景和自然光,使空间内外交融。四个悬浮体的悬挑结构由钢桁架实现,它们在水平方向上以Y或L形的姿态在大树之间自由伸展。由波纹扭拉铝条构成的半透“粉墙”,以若隐若现的方式呈现了桁架的结构,并成为一系列室内外空间的容器和间隔。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上海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微杂院
项目设计的核心是对原有院落要素的重新修缮和利用,包括居民自行加建的“未授权”建筑部分,例如小厨房。项目建筑体量遵循院内原有的建筑状态,院中的建筑高度也是由周围屋顶高度决定的。所有的建筑体块和院内发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一棵大约岁的参天古槐——和院子本身一样古老。
对院子中心加建部分的重新设计采用的是轻钢结构和“悬浮基础”——在浅桩基础之上置空心轻钢网格,以避免对古树的根部造成影响。作为主要外部建筑材料的“墨汁混凝土”——用于浇筑儿童图书馆的调配有中国墨汁的混凝土首次在实际项目中尝试使用——回收旧砖及新灰砖让建筑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周围的传统胡同环境中。
儿童图书馆的立面开窗在营造透向庭院的特殊视线效果的同时,也遵循着室内的功能。除了室内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家具之外,图书馆加大的窗台可以被孩子们当作阅读时的座椅和书桌,也可以是让孩童躺着伸个懒腰的长椅——有限面积里的丰富可能性让图书馆充分迎合了孩子们的自由天性。
院中原有的两个加建房屋都被改建并加上了通向屋顶的台阶——两个屋顶由此变成了观景平台——踏着灰砖,拾级而上,来到屋顶的孩子和大人可以探身于枝叶之间,呼吸着少有的古槐枝叶气息,俯瞰院子及整个社区。
项目地点:北京西城区茶儿胡同8号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标准营造
五维茶室
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当初这里是个破仓库,房子都快倒了,一棵树穿破了屋顶。“实际上,这只是一棵普通的树,但是尊重了它,就让整个设计有了独特的场所感。”
基地本身极为局促,三向面墙,只有一个方向朝向一个有水池的后院,同时整个建筑对空间的索取也因为现有的一棵大树而受到很大限制。而设计的结果也表现为一种综合了封闭与开敞、占有与妥协、趣味空间与逻辑建造等多种复杂关系之后的一种和谐。
整个建筑贴合基地空间,平面布局呈现为一个逻辑关系模糊的四边形,却也因此获得了对空间的最大索取。整个建筑在布局上分为三部分,朝向后院一侧布置相对公共性的开敞空间,一层茶室,二层图书室,同时在二层图书室伸出一个三角型的小平台将现存树木加以包裹,使得树木和建筑本身融为一体。而背向后院一侧布置休息室、书房以及辅助服务空间等相对私密的空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通过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得以串连。连接空间是一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将前后两侧的四边形平面去掉后,连接空间将两侧属性不同的功能空间加以融合,楼梯空间的置入同时解决了茶室的竖向交通问题,并为二层书房贡献了一个可以看到现存树木的内向小庭院。而连接空间也为本来平淡的基本功能空间创造了新的空间感受,一层茶室空间出现了从平直空间向竖向空间的突变;而二层图书室的空间也因为趣味空间的存在而获得了独有的场所感。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工路五维创意产业园区内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创盟国际
绩溪博物馆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年树龄的古槐),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也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汇聚于入口主庭院内的水面。建筑南侧设内向型主庭院——“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拢风水之气”的理念;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围绕大门、“明堂”、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秀美的远山。
项目地点:安徽绩溪
建筑面积:m2
建筑设计:李兴钢
上海园林集团总部办公大楼
项目用地紧张建筑体量不大,南北向景观资源有较大差异,经过前期多方案比选,设计概念最终定位于为在都市楼群中工作的人们营造身边的“绿色”。设计将下沉庭院、空间绿化、屋顶菜园组成“竖向庭院”,并以景框的形式与外部空间融合,并由空中步道与建筑主体有机相连,形成一个层层叠绿并富有中式空间意味的立体生态园林,使员工在不同区域均能感受室内外的绿色,形成层叠的垂直绿化空间。
“竖向庭院”系统似一块“生态芯片”,作为一种生态策略植入城市楼群中,在为办公室带来真正的“自然”的同时,更成为都市混凝土森林中的一抹新绿。“生态芯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作为绿色措施,可为旧城改造、高密度城区提供借鉴。
项目地点:上海市临虹路66号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槐树林餐饮会所
场地边是一片海滨槐树林。首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师让建筑从三面去接触树林,再将体块分割成三个体量,体量间隙种植槐树,形成被树林三面围合的效果,最大化观景面,建筑与槐树林穿插交错,融合共生。三个体量由一条面向社区的交通空间连接,完成服务和流线功能。建筑面向槐树林的一侧全部使用玻璃幕墙,社区一侧使用透光混凝土墙面,外立面是整排木格栅,入口隐于其中,与周边树林浑然一体。高低错落的双坡屋顶,形式简约,双层屋檐的设计给建筑带来灵动轻盈感。
建筑以檐下空间为特点。长达2.4米的外伸屋檐形成了伞状的阴翳空间,集美学表达和功能体验为一体,是模糊内外界面的过渡空间,也是环境和室内的交汇空间。
空间内部地面全部用草质榻榻米,室内在环境的衬托下静谧到只能听见叶落风吹。赤脚踩在榻榻米上惬意舒适,从听觉到触觉,对非日常状态的细腻设计和极致追求给人精神空间以留白。空间按私密度将三个体量分为开放区,囲炉里区和包间区。开放区使用和纸吊顶,开阔通透。室内装饰极简,木质隔墙和素白墙面天然去雕饰,弱化建筑,强调人对槐树林的体验。
项目地点:秦皇岛·阿那亚*金海岸社区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PLATASIA(北京普拉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大槐树下的场院
本项目是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正如韩洪沟老村的现状一样,大槐树也已经物是人非,昔日的熙熙攘攘早已不复存在。如何重新建构乡村公共空间,从而重新塑造场所精神是本次设计的重点。此外,设计师也不希望只是简单的重复历史,毕竟韩洪沟老村已经有了新的产业定位——基于地域建筑风貌和红色历史传承的乡村旅游。新的乡民,新的产业定位,需要大槐树和树下空间扮演新的角色。
昔日村民聚集在大槐树下,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的场景给了设计师灵感。这是一个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大树的树冠限定了场所的“边界”,树冠、阴影和人的活动构成了场所的气质和场所中的事件。这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原型。
设计师希望用一种新的、“似是而非”的设计语言,重现这一场景、这一原型。于是,一组伞状的构筑物被设计出来,“伞帽”大小不一,彼此连接,形成由多个圆组成的不规则的“顶”,它覆盖了院落1/4的面积,并隐约成围绕大槐树的半环抱状。
院落西侧倒塌厢房的位置,一个室外看台被构建起来,它呈梯形,东低西高,与老窑洞、大槐树,以及伞状构筑物一起,重新定义了场地的空间属性。室外看台一方面为室外剧场提供了观众的座位,另一方面也为俯视村落提供了一个高点。
设计师利用户外看台斜向楼板下的室内空间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剧场,可以放映电影或者其他影像内容,与户外看台功能互补,满足了北方地区冬季的室内活动需求。小剧场西南侧从场地挑出,落地玻璃和石墙形成的虚实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性,它为进入老村的路径提供了视觉引导。室内剧场、历史展厅和室外空间一起,形成了新的大槐树下公共空间,丰富了乡村的业余生活,为本地人及未来的新村民提供了文艺活动的场地。
项目地点: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韩洪沟村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三文建筑
半山林取景器
设计利用山地的地形,将建筑半嵌入坡地中,通过局部悬挑获取最佳景观的同时,使建筑的屋顶得以充分利用,成为公园活动空间的延伸。从入口下半层进入建筑内部,到达悬挑于山坡上的可观景的茶室和展示空间;而从入口通过台阶拾级而上则到达豁然开朗的屋顶——一个景色绝佳的观海平台,这里成为市民欣赏城市风景和户外健身活动的开放公共空间。
在平面上,为了尽可能保护场地里的现状树,建筑分成三个枝杈,以避让树木,而三个枝杈又分别指向城市的三个景观:刘公岛、海港、环翠楼,使这个小的景观建筑与城市建立起紧密的视线联系。
项目充分利用屋顶空间,以开放的姿态营造服务于市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中树木、地形等自然景观要素,让建筑谦逊地融入环境当中,而非粗暴傲慢地随意改变场地,以保存更多的场所记忆。
项目地点:山东威海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TAO迹·建筑事务所
平度万科住宅文化馆
万科住宅文化馆用地位于树木茂密的原市委大楼位置上。有着两三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树是必须要保留的,因此建筑物只能躲开树的位置。为了在前面的红旗路上能够认知此建筑的存在,建筑需要与红旗路相连接,因此在道路边上设置了混凝土构筑物与建筑相连,这些混凝土构筑物起到了展示的功能。在这里建筑只是从空间尺度上界定建筑周围树木的工具而已,因此,其实建筑本身是不存在的。
建筑内部日后要做样板间,为了使未来的空间和原有的空间形成对比,设计使用了几个箱子倾斜布置并平面上突出的形式,为内部空间增添不少趣味。即便如此,在这里珍贵的还是原有的树木,这些树木是验证过去岁月的最重要的因素,也为新设计的建筑提供最重要的线索。
项目地点:山东青岛平度市
建筑面积:m2
设计单位:IROJEArchitectsPlanners
八达岭森林体验馆
建设场地中有33棵大树,考虑到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只有25到30年,谁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建筑设计从开始便是围绕着建筑与树的关系展开的,通过找“空”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对形体进行切削及压缩,保留了场地原有树木同时建筑也获得了积极的环境共生。
建筑游走于树的间隙间,与33棵大树共存。不同的建筑标高展示人与树在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例如人与树干的关系以及与树冠的关系。设计放弃了封闭的博物馆空间模式,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模糊了内外的边界,自然光的引入让场景设置有了原生环境的背景。
项目地点:北京延庆
建筑面积:.1m2
设计单位: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
双栖斋
双栖斋位于陆巷镇的东面,毗邻种满桔子树的山坡,是主人传统风格主宅院旁的一个独立配房,用来进行聚会与休憩。双栖斋的基地以前是一个56平方米的猪圈,基地上有一株20多年的楝树与一株15年的桔子树,基地从南至北有一定坡度。
房屋采用了砖混结构,拆除的猪圈的老砖被全部用在新的承重墙上,略带倾斜的混凝土屋盖围绕着两株树木形成了一个天井,地面保留了原来坡度的自然形态,用砾石铺地。建筑空间是开敞的厅堂模式,形成一种人工与自然混合的状态。室外根据村落的风貌要求使用了白色的涂料,室内保持了建筑材料的自然面貌。
项目地点:苏州东山陆巷镇
建筑面积:56m2
设计单位: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图文整理自网络
《H+A华建筑》
《H+A华建筑》致力于打造全新建筑产业文化平台。杂志聚焦中国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