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开
TUhjnbcbe - 2021/4/26 15:07:00

“开满鲜花的乡路”董家笔会作品选登

开满鲜花的乡路

作者:杨吉玲

国庆前夕,秋阳高照,温煦的阳光洒在山野,山野到处姹紫嫣红,洒在眼前的董家村,董家村到处金光覆盖,显出活力生机。

我与一伙年轻男女,一伙对文字情有独钟的灵秀男女,参加文联主办的笔会。走在董家村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是两溜缤纷的鲜花,格桑花,又名波斯菊,都是泊来的名字。格桑花开得正艳丽,玫红、粉白、淡紫、嫩*,圆圆的花朵长在细长的绿茎上,挨挨挤挤,招招摇摇,频频含笑。花是世间最美的物什,最能动人心扉,此刻,我们行走在花丛中,董家扶贫队长小燕说:开满鲜花的道路。我说:开满鲜花的乡路。笔会的名字就有了。

这些男女都是善于抒情,善于感慨的人,可以随口吟诵的诗者,开花的乡路激发了情绪,放开的笑声、激动的语言、不停的赞美、不停的拍照,伴随着路旁河水的哗哗流淌,那一刻,一切皆忘,只有满眼盛开的花朵。我们也都是正在享受着人间最美风景的人,幸福像花儿开放——一句热词。

村支书王新发说:从董家往沟里走,一直走到友仁老窑科,沿路都是这样的花铺路,有三十多里。法中乡这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淳厚,对*和国家的*策从来不含糊,令行禁止。种花号召一出,立即行动,这样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从此就在青龙沟里蔓延着,美丽着。

可是,董家村、青龙沟于我,在心底的深处,却是另一种滋味。

前些年每次填表,在“籍贯”一栏我总填“法中董家”,我不填“董家”又能填哪里呢?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父亲被下放到董家村插队,他年参加解放*,参加过淮海战役,立过功,得过两枚*功章。同时下放的还有两位战争年代的老干部,实际是劳动改造。我们原先在柏木南庄居住,是“六二压”后,落户农村,那个全是外地移民的村庄,派性占了上风,父亲一个公社秘书被搅入其中,村里全没了以前的和气。父亲一怒之下,把房子贱卖,把锅碗铺盖装进篓担,像当年“躲反”般,让祖父、弟弟担过两架山,到董家村落了户。先是借住在马家窑一家两间烂屋,所幸这两间烂屋还没拆毁,村里人都还记得我们家,记得我。我站在烂屋前,感慨不已,我们家真的住过这样的地方吗?后又搬到几里外的冯家沟,就是现在的青龙山庄后面的沟里。

我曾去过冯家沟,从沟外往里走,有三里多远,一条弯曲小路三间麦草小屋,有几株大山楂树,一口水井里游着麦穗小鱼。小妹安娜就记得,那条小路上蝈蝈特别多,叫的一整天不停歇。父亲的唯一目的,只要能开荒地,有洋槐花野菜可吃,一家人不要饿肚子,房屋能遮风避雨就行。记得祖父曾在出沟口的大道上拾了两块钱,上世纪70年代的两块钱可说是巨款,祖父站在大道上等,中午饭也没吃,等到下午没人来认,山坡上一个放羊汉赶了一群羊下来,祖父说:给你花了吧。

大概住了一年多吧?一天大清早,家里养的一头半克拉猪被狼拖出去,挖了膛,血淋糊拉地扔在小路上。父亲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就又把家搬到董家村里董占福家的一眼窑洞里,开始踩了地基盖房,有了自己的房,一家人就安定下来了。

父亲从来不跟孩子们诉说,但他在南庄遭了罪,心里窝了怨气,修盖房屋操了心,受了劳累,就病了几年,在80年的正月去世。祖父被叔叔接回老家。过了几年母亲又去世。剩下几个弟弟妹妹四零五散。

这就是我成为董家人的过程,每当我走在去往董家的路上,除了心酸别无其他,想起过去虽然贫穷,虽然缺衣少食,可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祖父、父母都在,可现在他们在哪里?

我站在村委院里,眼光搜寻着村后面山坡上父母的坟地,心里凄楚酸痛。

董家村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有父母坟墓的地方就是故乡了。我对董家村是有感情的,每到一处,都会勾起我的记忆。

现在我走在这条开满鲜花的路上,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去,这条开满鲜花的路颠覆了我原先的印象,让我对董家重新审视、认知。在花路的右侧,是一大片新栽的松树,松树的样子奇形怪状。沁源的油松都是长在高山上,背坡长的茂盛,原始松林稠密,都在竞争,往上夺取阳光,所有的枝干都是齐齐向上。这些松树也是这样,但它们来了董家的大路村口,就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人工手段把他们变成了迎客松,不知是哪位的创意,别出心裁,让那一片松树发生嬗变。我在想,过上十年八年后,这片松树成林,松枝抚着蓝天绕着白云,松荫辅地,该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接下来参观了扶贫项目,种的线椒,大棚里外有上百亩的辣椒,董家这里土质好,都是河滩地,种啥长啥,可今年特殊,天旱,什么都晚了一个节令,辣椒还都绿嗖嗖地挂着。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广阔的辣椒地,更何况是在董家一贯长玉茭谷子的地方,只是觉得惊奇,听支书说,不愁销路,心才放下来。跟前还建有羊肚菌大棚,本来长势不错,在将要收获时,突然温度变化,所有的羊肚菌在一夜之间全坏了。村里人没有泄气,正在寻找解决办法。

辣椒地的右侧,是大片的高粱地,也是因为天旱,高粱迟迟不肯出苗,延宕的一步步跟不上,本该高粱结籽,该红彤彤的举起火把了,该能在里面拍《红高粱》了,可穗头散散秕秕,籽粒极少,大家都担心没有收成怎么办?王新发笑说:原先这是和茅台酒厂家签的合约,没收成了没办法,咱有青龙山庄的驴场,现在还有多头驴,说好卖给驴场作饲料,连杆带穗,一亩地块钱,比起种玉茭,也不赔多少。

想起这里面有我家的6亩地,母亲曾在炎热天,趴在地里剜谷苗,草比苗高,草深谷苗稀。现在弟弟租出去了。土地连片,扶贫项目就好安排了。

格桑花公路的南侧,原先是杨树林,顺路一片,一直蔓延至沟里,杨树林的下面,就是青龙河,这也是沁河的源头之一,从来没有污染过的河流,水里有小鱼小虾螃蟹,东南乡人爱吃这些,每到春天就有人手摸小网捞,可是总也捞不尽。弟弟一次把手伸进石头下,以为是条鱼,一下拖出一条蛇,吓得掉头跑回家。清亮的河水常年流淌,水草葱绿,草尖上落了蜻蜓、蝴蝶,村里的女人们爱下河洗衣裳,脱了鞋,把腿伸到水里,在大石头上洗,洗完在水里冲,那种乡村怡乐的情景都可入画。现在,这里又加了一些元素,有些仿真雕塑的人物组成农耕图,有赶牛耕地,有撒种撒粪,挥镢刨地,有推车挑担,有经商算账,把农村的营生都包括了,对着眼前的大片土地,也满像回事,老祖宗们原始的耕作传递到现在,发展成现代农业,给董家村添了一彩。

花团簇拥中,出现了董家进村的门楼,在有钱的村镇,修建各有千秋的气派门楼,董家没有什么资源,将陋就简,修建了这样一个简易的门楼,在法中乡也是唯一。路口还竖起了一块颇有造型的巨石,上书大红“董家”两字,气派的很。从下面走过进村,让人可以仰起头来,有了底气。想起过去,这条进村的路只有两米宽,两旁水冲塌陷,车走过都怕歪进渠里。现在路宽敞笔直,两边石头砌了整齐的水渠,发洪水时水从山上下来,再流进河里,就不会任意冲撞了。

最让我惊奇的是村前的小松山,也就几十米高。我家的房子就在小松山跟前。半个世纪前,我家刚搬来,那时的小松山刚栽了些小松树,蒿草深厚,母亲告我说,草里藏着狐子,时常出来偷鸡。我就想,怎么会有这么孤立的小山?是人工堆成?还是自然的力量?我觉得山上应该有点什么,有什么建筑,有隐藏的故事。今年,小松山成为村里开发旅游的重要景点。在开发时,挖掘出了一块石碑,是乾隆年间的,原先这里建有魁星庙,不知毁于何年。前几年,有个人投资建起了个规模不大的庙,想考学的孩子就来祭拜,给自己加力,人们说,很灵验的。

小松山在村口,村里围绕着魁星楼做文章,在山顶上建了个八角小亭,站在亭中,可眺望整个董家地面,亭下是新建的红色魁星庙,庙下是乾隆年间的石碑,可惜年代久远,石碑的字已模糊不清。顺山走势,往北建了一条长廊,有彩色绘画棚顶,下有宽宽木板可坐,可为夏季学生暑假在此读书学习之用。从长廊下去,是一条用圆木铺成的栈桥,栈桥下来,是一条小石桥,桥横跨水渠,水渠蜿蜒山下,有花栏,小松山的南面有一大石龟,石龟尚且完好,是镇村之宝。石龟下面是我家的自留地,自从搬来,这块地就分给我家了。

在县办的新闻节目中,有几次播过董家村的乡村记忆馆。从去年以来县委提倡建立乡村记忆馆,旨在保存乡村文化,重温历史,尤其是红色历史文化,有不少的村庄建立,有些办的很有特色。在我的印象中,东南乡大多是外省移民,当年逃荒时一根扁担四股绳,沿途讨饭而来,哪还顾得担个瓷器瓶瓶罐罐?不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古董,就是有也早卖了扔了。眼前的董家乡村记忆馆,可说是民俗馆,没有太老的古董,多的是上世纪人们使用过的器物,犁耧耙仗,种地用的,喂牲口用的,饸饹床子木汉。还有不知谁家的几块银洋,一个元宝,两个瓷瓶,几张麻纸地契。有点红色文化内容,是前几年毛主席的书,文件。但与其他村的相比,还是有看头的。支书王新发说:民俗这类东西,董家保存的还多呢,都摆开村委大院放不下。村委二楼,*员活动室,挂着些书画作品。

依我对沁源多年的认识,沁源西部及县城、郭道一带是文化发达地区,人文历史厚重,人的文化素质高,有灵气,民间故事传说丰富,以至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架山,都可以编出美丽的故事来。东南乡的外地移民,温饱都难以顾及,受教育程度差,哪还顾得上这些?以至于董家村的来历,我都没有认真探讨过,以至于我不了解我家住过的马家窑前的老寨山和董家的这片土地会与宋代的潘仁美有关联、有故事。这些故事等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写吧。

在抗战期间,八路*决死队在董家住过,有遗迹、有故事,都是值得挖掘探讨的。

扶贫队长陈小燕说:董家的村委干部有文化,不是过去的老农民,他们说话办事文化水平素质都很高,让人佩服。是的,他们有文化,也有魄力,从董家的安排布局,从村口展翅腾飞的巨石可以看出,小松山的读书长廊,乡村记忆馆的收藏,都在证明。

作者简介:

杨吉玲,女,生于年7月。祖籍山东省邹平县孙家庄,现籍法中乡董家村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累计三百多篇。出版有《杨吉玲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故园寻梦》《秋雨潇潇》《浮生碎影》,主编了报告文学集《沁新——沁新》《太岳风流》,整理出版《沁源民间故事集》等。

扫描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