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泽是玉米种植的传统大县,想让农民脱贫,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首选。改变传统观念,是给我们的第一书记出的一道难题。
年8月,年仅30岁的吉明明,被组织选派到安泽县和川镇议亭村任第一书记。
议亭村,是安泽县北部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距离县城45公里,同沁源县接壤。村民们世世代代靠种玉米为生,早些年,还种点小麦和杂粮,由于产量低、不划算。久而久之,只留下玉米这个单一品种了,可谓是:“成也玉米、败也玉米”赶上好年景,遇上好价格,农民手里还有余钱,如果遇到不好的年景和价格,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吉明明走访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商讨脱贫措施,可大伙众口一词地说:“我们除了种玉米,什么也不会”,就连村干部也这么坚定地认为,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玉米为生的,是村民主要的收入。再者,议亭村紧邻沁河,背靠大山,交通极为不便,“地上没拉的、地下没挖的”,想脱贫,大家伙也没有信心。
“路是人走出来的”。从城里来的娃娃,从来不信这个斜,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吉明明心里有了谱,要带领全村脱贫,必须走农业调产的路子。为此他多次同两委班子交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大家说:“调产他们也想过,可调什么,怎么调,心里没谱,更害怕调产不成功,没法对老百姓交待”。这是他们的心里话,也是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先要统一干部思想,才能逐步改变老百姓的传统种植观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吉明明利用自身的优势,自费把村干部带出去参观学习,考察项目,最终确定了土豆的种植并与山西恒业农贸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是一家集农业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相关产品研发、加工生产一条龙服务的龙头企业,在土豆的种植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可是土地流转是个大问题,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想要做通他们的工作,从他们手里把土地流转出来,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不管土地如何流转,前提是保证贫困户增收,吉明明给村民算了一笔账,按玉米亩产斤,价格0.9元计算,一亩地的收入就是元,除去化肥、农药和人工费,一亩地的纯收入,最大也就元。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可以获得元,还可以在家门口为企业打工挣钱,一年的收入是以前的几倍。尽管这样,许多老百姓还是将信将疑,为了保证土豆项目的实施,吉明明把村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带头流转,并深入到部分贫困户家中做工作,终于以每亩元的价格流转,种植土豆亩。
土地落实后,吉明明稍稍松了一口气,接着同村委班子开始丈量土地,分发流转款,并同企业签订合同,为企业进驻做筹备。年秋后,对于议亭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山西恒业农贸公司正式入驻议亭村,这也是全县首家引进的土豆种植项目。年亩的土地,被种上了村民想也不敢想的土豆,大伙看到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各种新型农具,从土豆种植、农药喷洒、田间管理,都是机械化。秋后,首次种植的土豆喜获丰收,亩产达到了0斤,收入突破元,参与为公司打工的农民,还破天荒地在家门口挣到了打工工资元。
土豆的成功种植,为老百姓脱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祖祖辈辈靠种玉米为生的农民,在事实面前改变了思想,“土豆书记”圆了他的“土豆梦”。
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议亭村不大,人口也不多,可孤寡老人却不少,村里竟有11户五保户,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无儿无女,生活极为不便,不少人还居住在老旧的窑洞里,十分危险。吉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为此,他多次跑镇上、县里,反映情况,争取上级的危房改造资金,在他和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危房改造项目得以最终实施,使五保户得以迁进新居。
孤寡老人李留锁,无儿无女,常年有病,没有亲人,吉明明到村里后,主动承担起了照看老人的任务,经常利用外出的机会,为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和药品,在村里,他一有空,就到五保户家中看看,谁家缺了什么,谁家需要什么,他都记在心上,及时给他们送去。年中秋临近,五保户王建忠生病住院,他放弃了同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照顾老人。利用工作经费给所有五保户,送去月饼、茶叶等。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着想,他就是一名称职的共产*员。
老百姓眼里的实干“娃”
吉明明初到村里时,大家说:“城里长大的孩子,那能在咱这里呆住,还不是镀镀金走人”。三年过去了,村民们从心里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他们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娃,有事没事喜欢和他唠唠,大事小情喜欢和他商量,因为,大家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城里娃。
铁布山是村里的一个自然村,同村子隔河相望,村里的许多土地都在河对岸,以前,连接河两岸的是用电线杆搭起来桥,八个三角架电焊起来,六根木头,成了两岸百姓的唯一通道。不仅老百姓出行、种地十分不便,还是一处重大的安全隐患。吉明明在了解情况后,同村委班子一起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项目和资金,最终在县*府、组织部、财*局、镇*府的关心、支持下,争取到了架设漫水桥的项目和资金。在漫水桥施工的日日夜夜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吉明明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从协调上游水量、急缺的材料,到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努力下,漫水桥不仅提前竣工,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村民们高兴地说:“祖祖辈辈过河的难题终于解决了,再也不用为过河安全操心了”。
扶贫工作,就是一份奉献爱心的事业。只要有爱,哪怕是一滴露珠,也会折射出七彩斑斓;只要有爱,哪怕是一株小草,也会为春天平添一抹绿意。在扶贫工作踏实而紧张的日子里,吉明明正用自己的爱去装扮春天,正用自己的青春去托举村庄明天的希望。
文/和川镇议亭村第一书记吉明明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