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行走山西许你万里荣耀
鉴古
知非
旅途
视野
生活
地名作为标记和识别不同地域的名称,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属于专有名词。但它又与词汇中的一般词语不同,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形态。某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交通文化、*事文化等能在地名中找到痕迹,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域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地名是文化的镜象。”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山西各地、市的地名实体进行考察,分析山西省各类地名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山文化
山西省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居多,遍布全省乡村,展现了*土高原有山地、丘陵、平川、台地等复杂的地形文化。山文化的特点主要通过与“山”有关的语素作通名体现出来。山,指比较大的山。崖(涯),山石或山地的陡立侧面。岭,山脉或山脉的干系。峪,山谷。,山岭环抱处。沟,指山间的洼处。洼,山的低处。埝,两阜相交,两谷相切,未断处;或者是为防水而筑的土埂。寨,指山寨。圪塔,地形高出一块。圪垛,指坑凹地。圪套,指山势弯转曲折。湾,指山的弯处或江河等的弯曲地方。头,物的顶端,山头。峁,小山包。垴,山冈、丘陵的顶部。梁,山的中间拱起长条部分,如山梁。腰,指山中间。还有与地貌形状有关的语素:盘,道路迂回曲折。屹料,俗语为“不正”之意。口(嘴、咀),指山的关口。关,指地势险要的要塞。坡,地形倾斜。脚,山的最下端。陌,指山谷间平地。堙,土山。山文化具体分为描写地形文化、姓氏(人名)地形文化、方位地形文化和其他地形文化等。
(一)描写地形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纯粹因地形、地势命名的地名上。人们通过对地形的描写命名体现了山西地形的复杂多样以及人们的想象力。山西北区地名大都描写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偏关这样的地名比较多,如“天涯”,因地处山区,海拔较高,坐落于两山之间而得名。崖庄窝,因悬崖峭壁而得名。狮子庄窝,因山形似狮子而得名。天峰坪,位于县城西部,地处*河东岸悬崖之上的一块天然小坪上。从*河滩向上看形似峰,故名天峰坪。石门庄村坐落于山下,山似石门,故名。大元峁村建于一圆形山峁上,故名。在其他地区,这样地名也不少。晋东南黎城的葫芦脚村,因村庄的地形似葫芦又在山脚下而得名。鸳鸯村,因村南有寨,地形宛如鸳鸯而得名。鸽子峧,因山上有石,宛如双鸽而得名。沁源县葫芦沟村后面有一座大山,形似葫芦,故名。太原郊区自然村——直峪,因村邻长而深的沟而得名。晋城的圪料沟,因村子位于弯曲的山沟里得名。晋城的陡坡村位于一条山沟里,出村就上坡得名。河津县的琵琶垣,因地形如琵琶故名。寿阳有:五峰山、羊头崖、皂银垴等。长治有:壶口山、蝉伏沟、龙门墕等。
(二)姓氏(人名)地名文化。姓氏(人名)加地形命名的地名,记载了当地某一姓氏族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据考查,这种地名多分布于山西省的西北部。偏关县的姓氏(人名)地形地名较多,如:马家埝,地处山区,马姓居此,村前有埝,而名。石家埝,村居两山之交,两沟相切的低凹处,石姓先居,故名。阎贵家嘴,城东北15里石山嘴上,相传名为阎贵者立村,故名。柴家山,地处山区,柴姓先居于小山旁得名。杨家山,位于县城东,杨姓先居坐落山坡得名。应县有代家沟、贾家沟、葫芦峪、秦家山等。左云有*家梁、张家坡、李家塔等。据县志记载,西部临县的村名受自然环境及历史原因的影响,多数以地形冠以姓氏命名,大致有坡梁峁山、沟渠岔湾、塌岭岩畔、墕窊坪坂,加上圪垛、圪垯、圪塄、圪台共20种地形,89%的地名由此而得。如:张家坡、李家塔、高家山、曹家峁、严家墕、郝家渠、郭家岔、薛家畔、成家渠、董家沟、刘家圪塄、李家圪塄等。据《离石县志》记载:姓氏加地形命名有个,如:贺家山、渠家山、殷家山、李家沟、王家沟、于家沟、梁家湾、贺家塔、陈家塔、任家塔、袁家岭、薛家昴、吴家昴、梁家墕、张家墕、车家梁、郭家梁、马家梁、霍家坡、张家圪垛、刘家圪垛等。类似这样的地名其他地区也不少,黎城有程家山、朱家峧等。晋城有郭山、焦山、庞圪塔、裴圪塔等。
(三)方位地名文化。这类文化主要体现了前后、大小、上下、东西、南北等对应、对称的思想。其地名以一定的参照物为中心,用方位指称,再加地形特点的语素构成;或地形特点在前,方位在后构成。以偏关为例,村子因地处形状像虎的山区,按照山的前后分为“前虎头”、“后虎头”。村子都建于一圆形山包上,按照大小分为“大元峁”、“小元峁”。村子位于县城周围的山坡上,石阶层层,道路迂回曲折,故名十八盘,分上下两村——上十八盘、下十八盘。以黎城为例:村子因居于山形像骆驼的东西两面而命名为西骆驼、东骆驼。以晋城为例,因村子位于高地的东西两边命名,位于福堂岭东面的叫东圪嘴,位于福堂岭西面的叫西圪嘴。因地处山区,山势弯转曲折,圪圪套套,且前后有两个村子,故名前圪套、后圪套。其他地方也有这类地名,太原有:大直峪、小直峪、东岔村、西岔村。绛县有:上高池、下高池、东山底、西山底、岩南、岭西、前峧、后峧等。
(四)其他地名文化。1.颜色加地形文化。这类既反映了当地土质的颜色也记载了当地的地形。如:应县的红色坡,因山坡为红色而得名。应县的*土坡,地处*土草坪上,故名。蒲县的红玉梁村地形似鱼,土质呈红色,得名。寿阳的白虎坪,根据地形和土的颜色而命名。沁源的红沙崖,因村子位于红沙石崖上得名。2.气候加地形文化。这类地名描写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如寿阳的*岭,因寿阳四周环山,唯独一壑之处,春秋两季,*沙滚滚,由此而得名。3.交通加地形文化。既记载了交通文化也记载了地形文化。如:太原娄烦县的马道沟因村子古时为南北交通要道,又坐落于山沟中,得名。
二、水文化
水文化主要体现在带泉、源、水、井、溪、河等构成的地名,以及与水有关的地名上。
(一)泉水文化。与泉水有关的地名多见于山地,多带“泉”或“源”字。泉水文化是一种高原的水文化,主要体现人们对水的赞美与喜爱。
1.记载水的发源地。如:黎城的源庄,因村子坐落于玉泉水之发源地而得名。黎城的源泉,因村居玉泉之旁而得名玉泉,后演变为源泉。
2.描写水多,长流不息。如:太原清徐县平泉,因村中有泉,故名不老池。太原阳曲有地名曰南龙泉、北龙泉。据旧志记载:村中及西南有众多泉水,泉水清澈,寒冬不结冰,简称龙泉。因村分南北,又分称南龙泉、北龙泉。
3.描写流水声音优美。如:寿阳的琴泉,相传古代有一宝泉,每日流二十斤宝水,泉水叮咚,声如琴声。
4.描写水的甘甜。如:临县的甘泉分前甘泉和后甘泉两村。此地泉眼重多,水从石岩涌出,清澈晶莹,甘香润滑,长流不息,故名甘泉。阳城的美泉,因村西北曾有一泉,水清澈味甘甜,故称。
5.描写水的神奇。如:盂县的神泉,因村在寺院下,寺内有一股清泉,潺潺不绝,水甘而冽,相传此泉为*掘成,取名*泉,后居民认为系神泉活水,由此而得名神泉。
6.描写水的清澈、洁净。如:沁源的鱼儿泉,相传村西南石崖下有一清泉,泉底有两条石鱼,故得名。沁水的玉溪村,因村西有石泉涌出,清澈如玉而得名。
(二)河水文化。与河水有关的文化,多带“河”或“水”字。
1.描写河的形状。如:文水县的地名下曲,因汾水故道在此弯曲,并由北向东绕村流过,因该村位于弯曲之中,且位于河西,故名。寿阳县的苌榆河村前有一条河鱼贯而过,形状如鱼,寿阳方言“鱼、榆”同音,故名。
2.描写河的气势。如:流经寿阳县的龙门河,相传赵简子在古城时,见此地两崖中间一河奔流,犹如龙腾出门之势,故名。
3.描写河水带着*泥、乱石。如:盂县的泥河村在县南红面山下,沿山崖泉水涌出,汇而成河,夹带泥沙,流经村南,形成一片沼泽地,春季水涸而草生,故名泥河。长治的石子河为季节性河流,发大水时,多带乱石、泥沙,故名。长治的浊樟河为南樟河支流,季节性河流。因河流湍急,夹带泥沙、*土,故名。
4.记载河水的交汇处。太原娄烦地名河岔,因处汾河与岚河交汇地,故名。绛县的浍交,因浍河水在此交汇而得名。
5.描写河中有巨石。如:黎城的高石河,因村东临河沟,河中有巨石突起故名。
6.描写防洪措施。如:长治的黑水河发源于长治县五龙山,流经城区由南而北,与石子河汇入浊樟河。因流经村镇较多,到城市近郊后流速缓慢,污染较重,水色发暗,故名。介休的沙堡村,地势平坦,早年山洪流经此地缓流积沙,居民筑堡防洪,故名。
7.与河有关的地名文化。以河为点,根据方位命名,如:黎城的西水洋、东水洋,因处樟水之阳,根据方位东、西而得名。黎城县的河南村,因村子坐落在浊樟河南岸而名。黎城县的河西村,因村子坐落于浊樟河西岸而名。因河而命名的,如:太原“河下村”地处汾河的引水河道,后形成村落。文水“文峪村”,因靠近文峪河而得名。黎城的清泉村因位于清樟河北岸,河水常年不断,故名。晋城的龙湾河,因地形复杂,河道曲折,好似滚龙,故名。晋城的白水村,因村东有白水河命名。
(三)井水文化。与井水有关的地名,多带“井”或“水”语素。这类地名分别对井水的透明度、口感、水量等进行了描述。一是表示井水清凌。如太原的西凌井,地处高寒,井水清凌,故名。二是表示水源充足。如太原阳曲“凌井村”,因地处山沟,沟内有水井一眼,水源充足,为吃水方便,居民多靠近水井定居,故名。三是表示水的口感。如:太谷“甜水巷”因巷内有井,井水甚甜,得名。写此地有井,如:太谷城关镇“井儿巷”,因巷内有一水井而得名。四是表示方位。黎城有“西井”“东井”,因古时有一水井,村以井东西而名。把井水写成泉水,如晋城“秋泉”村南有一眼井,春季缺水,秋季水旺,故名。(四)其他水文化。记载晋水的源头,如:太原“晋源”因地处晋水源头,故名。记载古人的阴阳观,如:晋阳,因地处晋水之北,古人以北为阳,故名。记载此处水多,如:晋城的水城,因地处山区,地下水位较高,遍地有水,故名。记载此处因水而绿树成阴,如:临县的青塘,村内有一池塘,池内泉水涌出,异常清澈,池边绿树成阴,故名。
三、人文化
(一)思想文化。人们历来认为龙凤是吉祥之物,有攀龙附凤的思想,在地名中也有所表现。蒲县的黑龙关,相传很久以前一条黑龙落卧此地。又因此地盛产煤炭,故称黑龙。此地山恶路险,是临汾通往西山诸县的关隘,故改称黑龙关。陵川的双龙洞,其中曲石盘绕,状若两条石龙,村在洞旁,因此以洞得名。长子县的龙塘,村边原有一个池塘。据传朱元璋在此放牛时,常在池塘边饮牛、洗澡。朱元璋称帝后,当地老百姓就将该池塘称为龙塘。平遥县城的凤台底街,因街巷北侧原有名胜古迹凤凰台,故名。黎城的凤子驼,因地形似凤,村倩凤驼,吉祥之词,故名。沁源县的五凤峪,因该村五山环抱,形似凤凰,故名。垣曲有地名“不落地”,曾传说有一凤凰于此地上空久旋不落,故名。垣曲还有“落洼”,不落地凤凰于此地着落,故名。沁县的活凤,该村背面奇峰险峻,两翼山梁如凤展翅飞翔,故名活凤。
(二)意愿文化。意愿文化,主要包括对生活充满美好愿望,希望和平,安宁、吉祥,安居乐业,和谐相处,感恩等。如:黎城的地名停河铺,西临河谷涧水。古传“有河主争兵,无河兆安宁”,故以停河名村,作为和平的象征。居民又多以旅馆商业为营生,故称停河铺。黎城的长宁,相传人们厌恶战争,期望有一个长久安宁的环境,取名长宁。沁源的永和,此村原辖有东阳城所辖山庄,后归阎家庄辖,因两村干群关系很好,更名永和。沁源的兴盛,该村位居东西村的南面,故名南庄。后来各业兴旺,年更名兴盛。沁源的龙门口,据传唐朝时,此地被鞑子占领。当地人罗成率众赶走外侵,故得名罗门口。后人取“吉兴”之意,将该地更名为龙门口。沁源的定安,原名备雨沟村,民国时因村内闹意见,更名为定安,寓意“安定团结”。沁源的好村,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乞丐饿倒在村边,被村民发现后抬回照料。该人康复后又给带干粮路费,此乞丐非常感激。为了褒奖这种善行,后人将该村命名为好村。
(三)方言地名文化。
1.方言语音文化。方言语音文化,主要体现在地名取字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取与方言音相同、相近、相似的字。如:太原古交的炉子足,该村有翻沙冶炼、铸造作坊,先以“炉子”为名,道光《阳曲县志》称炉子局村。因方言“局”“足”同音,故易名。“足”是当地地名习用词尾,意为“山脚下”。太谷的大常、小常,古为屯兵营地,每逢胜仗,论功行赏,功大者大赏,功小者小赏。此地遂称为“大赏”“小赏”。后来,因“赏”和“常”的语音接近,村名就改为“大常”“小常”了。
寿阳的里思,该村位于木瓜河西岸,取名里西。因当地方言“西”和“思”音相近,故名。寿阳的十字烟煙,村北十字路口有五道庙,庙内有塑像,人称“十字爷”。“煙”和“爷”当地方言音相近,故名。寿阳的棉沟,相传古代有个人赶驴驮着红小豆到榆次城隍庙布施,不料中途驴子失踪,后来在此找到,故名觅驴沟,俗称觅沟。当地方言“觅”和“棉”音相似,演变为“棉沟”。盂县的车轮,相传汉武帝刘秀,路径此处,身穿锦袍,被路旁圪针扯破,后刘秀登基称帝,此处即起名“扯龙”。因当地“扯龙”与“车轮”方言音接近,遂演变为“车轮”。
中阳的北坡,因村北有20棵柏树,定村名为“柏坡”。当地方言“柏”与“北”同音,后人又改为今名。黎城的牛乱,此地水草丰美,为牛之留恋处,故名牛恋。当地方言“乱”与“恋”同音,俗称“牛乱”。运城的顺郭,村里有一村民原与下郭同一家族,后兄弟分家,称村为“分郭”,方言“分”与“顺”语音接近,后地名为顺郭。
2.方言词语文化。著名方言学者侯精一()指出:晋语地区多数方言都有“圪”。“圪”的构词能力很强,多用作词的前缀,也有用作中缀的。方言词语文化,主要体现在带“圪”的地名上。常出现的方言词语有:圪塔、圪料(圪了)、圪垛、圪套、圪嘴、圪垴、圪沟、圪节、圪针、圪浪、圪台、圪顶等,形象地描绘了错综复杂的地形。以晋城地名为例:圪了沟,地处丘陵,村子位于弯曲的山沟里,故名。圪了掌,地处山区,村子位于弯曲的山路上,故名。正圪垴,村子位于沁河右侧的山头上,故名。西圪垴,村子位于一个突出的土丘上,在西岭村的正西,故名。圪塔坡村位于半坡上,因地势不平,居民分两片居住,方言两片为两圪塔,故名。圪脚底村子位于一个高圪台的下部,故名。圪针庄村位于山沟内,沟的两岸长有很多圪针树(酸枣树),故名。圪套村位于环山之中,故名。。这样的地名其他地方也不少,如:应县有“圪塔”,因村周围土丘环列,故名。古县有:圪塔、山泉圪塔、刘家圪垛、姓李圪垛、圪堆、红圪塔粱等。
四、植物地名文化
(一)植物地名文化。这些地名的前一个语素多为植物,后一个语素多为地形或表村庄的语素,突出体现了当地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又分为树木文化和粮菜文化等。
1.树木文化。在地名中出现的树木有:槐树、松树、柏树、桦树、榆树、柿子树、漆树、柳树、桑梨树、楸树、核桃树、枣树、杏树、梨树、果树等。这些地名多由树木加地形构成,记载了树木生长的地理环境。以偏关为例,如:“桦林沟”,地处山区,古时桦树成林,村建沟旁而得名。“桑林坡”,村庄坐落于山坡上,原有桑林得名。“杏埝”,盛长杏树,村庄位于山埝而名。“柳埝坪”,村前沟内盛长柳树,坐落山埝,地势较平缓,故名。“菜树峁”,位于县城东,因山峁有菜树而得名。“柏树峁”,位于县城正北,古代当地柏树成林,地处梁峁,故得此名。以黎城为例,如“:楸树垣”,因村子周围多楸树,故名。“榔坡”,因该村山坡多榔树而得名。“梨树沟”,村位于山沟内,相传古时梨树很多,故名。以沁源为例,如:“桑凹”,该村因处凹地,早年遍沟桑树成林,故名。“柏木”,因该村过去生长很多柏树,故名。以代县为例,如“枣林”因此地多枣树,故名。这类地名其他地区也不少,如:太谷“杏林、石榴山”;寿阳“大树堙”;沁水“柿子树”;乡宁“花果山”;蒲县“茶叶沟、条柳、铜树角、柳沟、桃沟、槐树、核桃渠、桑村”;临汾“酸枣凹、杨树林、红花掌、杏儿沟、柿子园”等。
2.粮菜文化。粮菜文化,体现了山西农作物的特产有:黑豆、麦子、麻、蒜、茄子等。偏关这类地名较多,如:“黑豆埝”,因旧时盛产黑豆,坐落于两山丘而得名。“麦老坡”,位于县城北,原名麦绿坡,因种麦绿而得名,后又因地形不平,传为麦老坡。“麻*埝”,位于县城东北,因其地生长草药麻*,地处山埝而得名。“小蒜沟”,位于县城西,该地生产野生小蒜,坐落沟坡得名。这类地名临汾有“茄子嘴”等。
3.其他植物文化。偏关“芦子沟”,村中有一湿沟,生长芦苇而著称,故名。“*草梁”,位于县城东北,地处山梁,古时*草丛生而得名。
(二)动物文化。这些地名的前一个语素多为动物,后一个语素多为表地形或表村庄的语素。这些动物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近,比如牛、马、羊、蛤蟆、鹦哥、蛤蟆等,这类文化记载了当地动物居住、出没的地理环境或与动物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等。
1.牛文化。应县有地名“上牛晋”,相传此地富有水草,人多来放牧,故名“牛津”,后“津”演变为“晋”。沁源县有“牛郎沟”,因该村前面有一座大山,形似*牛,故名。绛县有“牛村”,因该村地形呈卧牛状,故名。广灵“牛口峪”据传该地水泉发现有一金牛,有人想得,捉住一角又脱开,村子又建于峪口,故名。
2.马文化。蒲县“马驹沟”,传说古时此地曾出过一匹金马驹,故得名。沁源有“马泉”,相传宋朝,杨家*路过此地,在村边饮过马,故得名。
3.羊文化。广灵“绵羊沟、山羊沟”,相传古时有人发现黑白两羊在沟门口抵角,被人声惊开,绵羊跑入南沟,山羊跑入北沟,两沟各建一村,各为绵羊沟、山羊沟。山羊沟又分为上下两村。
4.虎文化。平遥“道虎壁”村,因古时道旁有一石雕大虎,故得名。绛县有“大虎峪、小虎峪”,因此峪内曾经有老虎出没,故名。寿阳“虎现”,相传唐代李通远,由虎引导,经过此村,故名。
5.狮文化。陵川有“狮古桥”,相传村中石桥上有狮子过此,回头观望,此桥得名狮顾桥,后演变为狮古桥。阳高“狮子屯”,相传不知哪一年的一个夜里,该村突然跑来一雌一雄两只狮子,因此命名。
6.其他动物文化。应县“鹞子沟”相传沟里住鹞子多,故名。平遥“鹦哥巷”传说巷内一碌碡内有一鹦哥,由此得名。平遥“鱼市村”相传禹王治水后,这一带水坑、池塘多,人们打鱼在此出售,后来有人居住,故名。沁源“朱鹤沟”,因白鹤飞落此地而得名。沁源“白狐窑”,相传很早以前曾有人在此见过两只白色狐狸,故名。蒲县“蛤蟆沟”传说此地泉清水旺,蛤蟆较多,故名。
(三)矿物文化。地名中反映的矿物文化主要有:铜、铁、煤、珠宝等。如:垣曲的铜矿峪,位于县城北,地处山峪,铜矿贮量丰富,故名。沁源的铁水沟,早年当地人炼铁,因沟内泉水呈褐色,故名铁水沟。沁源的前西窑沟、后西窑沟,因此地煤多,又居路西,故名;还有一村子位于沟后,故名后西窑沟。绛县的炭园河,过去为煤炭囤积销售地,故名。乡宁的万宝山,相传在很久以前,此山之山崖上有一石洞,洞内藏有金银珠宝,故名。类似这样的地名还有蒲县的木炭沟、炭窑沟、炭窑、生铁凹等。
(四)建筑物文化。建筑物包括建于地面的寺庙、砖窑、瓷窑、楼阁、烽火墩等。这类地名多由建筑物加地形命名。它们记载的文化包括庙宇文化、“窑”文化、生产作坊文化等。
1.庙宇文化。庙宇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佛教文化,通过带“寺、庙”语素加地形或街巷体现出来。如应县的寺儿沟,因村后原有寺庙,寺前有沟,而得名。黎城的寺峪,因山谷有寺而得名。白寺,因村中有白寺,村以寺名。佛崖底,因山上有佛寺,村居崖下而名。太谷的观音巷、上观巷,因有观音庙而得名。太谷的安禅寺巷,因巷内有安禅寺而得名。太谷还有财神庙街、狐公庙巷、文昌庙等。类似的地名临县有:庙坪、关帝庙、寺沟、寺圪塔、佛堂峪、石佛山、龙王殿。蒲县有:山神庙、菩萨凹、庙凹、佛联、寺儿山、神坡等。
2.“窑”文化。这类文化多体现在乡村带“窑”字的地名上。带“窑”字的地名有三种意思:一指烧制砖瓦等的建筑物;二指土法产煤的小煤矿;三指窑洞。如:偏关的“瓦窑沟,背靠大沟,古有烧瓦窑得名。太原的北瓦窑、南瓦窑,古为潜丘,后工匠取土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照方位命名。太原的窑儿头村处石千峰山沿,过去人们在此建木炭窑,以伐木烧炭为业,后来逐渐定居成村。河津的东窑头,因此地很早就烧制陶器,窑建崖头,故名。曲沃的窑院,古称陶院,相传为春秋晋国烧制陶器之地。曲沃的窑子上,在距县城3里的山坡上,古人掘土为洞穴而居之,俗称土窑。左云的高家窑,因高姓世居窑洞得名。类似这样的地名,左云还有蔡家窑、马家窑、赵恩窑、西温窑、孟家窑等。
3.生产作坊文化。因生产作坊而产生的地名,在城市多带“街、巷、胡同”等字。以长治市为例,铜罗街,相传唐代此处就有筑铜的手工作坊,以坩土大陶锅化同而得名。铁匙巷,因巷内旧时打制铁匙而得名。琉璃胡同,明清时此地烧制琉璃制品,而得名。太原这样的地名也不少,例如米市街、麻市街、柴市巷、砖瓦巷、牛肉巷、咸肉巷、豆芽巷、猪头巷、炒米巷等。因生产作坊而产生的地名,在乡村多带“村、”或与地形有关的语素等。如:偏关的油坊头,此村西有油房,又坐落在土山之末,故名。介休的席村,早年该村位于汾河边,土地湿有盐碱,村人多种苇子编席谋生,故名。
4.“墩”“台”“堡”等文化。左云“白烟墩”村边有一烽火墩,相传报警点火时,肯冒白烟得名。这样的地名左云还有“安烟墩、黑烟墩、太平墩”等。左云的三台子、二台子,因此处曾有烽火台而名。左云的三台边,因这里有长城边墩得名。左云的威鲁堡,建于明嘉靖癸卯年,原名威虏堡。清统一后,更名威鲁堡,是大同边堡之一。偏关的边墙上,地处山区,位于偏关城东,因坐落于长城脚下(边墙)而得名。楼沟,位于县城南,明朝曾经建堡,后又拓展新城,因堡楼建于河畔而得名。
来源:《中国地名》年第4期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原标题: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
人人都说今年是近5年来,最不容易“活下去”的一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企业倒闭、被迫裁员、优胜劣汰……你兢兢业业地工作,想要追逐更好的人生,但生活却猝不及防地给你重重一击。
往往这个时候,连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
一个人最大的能力,不是他能否经济独立,也不是他是否事业有成,而是具有比别人更高的认知层次。
能摸清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的脉搏,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比别人更快的进步、更好的生活。
被公司裁员,所在的行业命运将走向哪里?
未来房价会不会下降,买房还能不能成为一种投资?
买商铺能赚钱吗?
股市是怎么运行的?
……
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经济学的问题。
什么时候该投资,什么时候要转向,什么时候该储备,什么时候该放手一博……
不懂经济学,不清楚经济形势,就会导致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尽早清醒,能以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人生。
当你的认知超过大多数人时,别人看到的是现象,你看到的是背后的经济逻辑。
小到鸡蛋涨价了、电子产品打折了、某宝的满减券怎么用才合适、怎样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做更多我们想做的事情......
大到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学习经济学,都可以让你拥有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如何抓住大势,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态之中厘清机遇,其实都要靠自己去分析、去分辨。”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韩秀云老师如是说。
韩老师作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是《百家讲坛》的第一批主讲嘉宾,一直致力于将经济学知识普及给全国观众。
早在年,韩老师就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播出了期经济节目,影响了数千万人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国人的喜爱。
她对于经济趋势的解读和预测,屡次令人不得不佩服。
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零增长或负增长,但是她用《推开宏观之窗》告诉大家,中国经济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很多人不信,但是相信的人就抓住了年—年的经济暴涨期。
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她却说现在是《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当深圳还未成为一线城市前,韩老师曾经分析:
作为一个年轻、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的创业、就业机会很多,未来将会有很多著名的大公司在深圳诞生,也会有大量人口的涌入。
但它的土地资源有限,日后房价必然成倍增长,大家要抓住买房的最好时机。
听了韩老师建议的人,赶上了这波机会——年深圳房价元/平方米,到了年涨了一轮,年又涨了一轮,现在深圳的均价都到了数万甚至十万。原来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城市,现在早已超出千万。
一位企业家来清华听课,韩老师说,北京房价未来会涨。
当时他手里有一笔不小的钱,没有用来买房,回到家乡投资了万,十年后全赔了,损失了万。
韩老师抬头问到:“老总,你赔的是万吗?
如果你在北京买房,当时房价不到1万/平方米,现在5万/平方米,万可以买下万平米的房子,现在的价值是2个亿,所以你赔的不是万,而是2个亿。”
很多人都说要活在当下。
但是活在当下的同时,还要能展望未来。
也许当一场经济危机来临时,你才会发现,就业市场的岗位本身是很少的,只是你以前没意识到而已。百家讲坛经济学韩秀云,越早懂得经济学规律越快切入到正规的人生航道
也许你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在危机来临时,才会被这个世界优先淘汰。
如果,你以经济学的角度经营自己,慢慢你就会发现,你能提前预防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而你的人生,也会因此从容许多。
这一次,她想跟你用一套课程,从楼市、股市、汇市3个市场领域,为大家揭秘潜在的经济学规律,每天15分钟,轻松听懂经济学。
识别下方折叠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崭学。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折叠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百家讲坛经济学韩秀云
折叠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折叠5、人类选择行为说
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折叠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折叠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折叠8、广义对象说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策三个方面。(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策。
折叠9、价值流动说
《价值流动论》该理论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与哲学等诸多领域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或人类运动除了人类个体生理活动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或运动,都是具有价值流动的最典型最本质特征,即价值物质的“世界的本质”——“价值流动”。其中,首次系统提出了又一门经济学科,即现象经济学。
对“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的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马克思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世界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创始人朱明的主张:“宇宙是物质的”、“宇宙是大抽象的”、“宇宙世界是动态的”、“宇宙世界,谁是第一性或第二性,这并不重要,关键是世界物质之间产生了具有普遍性的最本质特征,即:价值流动”、“世界物质分为具象物质和抽象物质”、“价值流动分为具象价值流动和抽象价值流动”、“价值物质之间,是具有价值流动的最典型最本质特征”[2][3]。百家讲坛经济学韩秀云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名词
折叠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区别: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是由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的,企业要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活反应。因此,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要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充分竞争,以避免产生买方或卖方的垄断现象,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开放的市场空间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从而要求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把分散的地方市场联合为统一的全国市场;把国内市场联合成为世界市场。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健全的法制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各种经营活动。没有好的法制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基础资源的整合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资源广泛的整合过程当中。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当合理的予以开发利用,使大量的基础经济资源做经济发展的后续储备。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经济资源供给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步的发展下去。
折叠泡沫经济
《辞海》(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百家讲坛经济学韩秀云
折叠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多年的时间了。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经济外部性可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