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绿色沁源景凤丹雀小镇成为国庆出游l
TUhjnbcbe - 2020/12/6 8:56:00

寒食节与清明节

张成仁

在农历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民间有两个节是列入节庆的,就是清明和冬至。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也是三九严寒的开始。农村忙碌一年,冬至之后就没有什么事了,因此很多地方把它作为一个节日,吃羊肉面食养身御寒。清明则是经过三个多月的严寒之后,春二、三月河消地开,春风和熙、天气清明之时。人们把清明作为节日,主要是祭奠亡故之祖宗亲人,为他们修坟添土,送钱换衣,以寄托生者的想念和哀思。

与清明相隔仅两、三日之后的寒食节则是在冬季后的天,开始停火禁烟,过为时一个月、不动烟火只吃冷熟食的日子。说到寒食节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春秋时的介子推,他追随晋文公外逃十九年,忠心耿耿,曾割股奉君。后来晋文公登上王位后,忘记对他封赏,他便与母亲隐居绵山中,结果被晋文公派来寻找的人放火烧死。后世为纪念介子推的忠贞,每年在清明节时禁火三日以表纪念。这种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千余年来众口一词、已成公论。不过就历史事实真象而言,却有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地方。

关于介子推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记述并未提到他被焚而死。火焚绵山的说法是后来的史书中才开始提及的,现在人们关于介子推的了解主要来于《东周列国》一书,而该书为演义,与真实历史已有很大区别,不可作为史料看待。同时传说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寒食”禁火的做法,是在周代有关史书即有记载:每年春季禁火一月,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可以设想那时的疆域,人口稀少,大片的田野都被森林覆盖,而那时人们居住的房屋简陋,大多为木材支架的茅草房,人们对火种的管理也很不保险、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国家明令在火灾易发季节禁火,在当时来说确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此外,有关史料还有周代每年“换新火”的说法,即每年春天停止旧火,待禁火过后,换上新的火种。那时取火是用火镰燧后打燃火苗后,才用火把点燃传送到各地的,还远不像现在取火之非常方便。据此不难看,出禁火原本不是因纪念介子推,是后世把这一习俗付予了新的含义。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条件的改变,人们对火的管理和防范火灾的能力不断增强,火灾对人们的威胁程度逐渐减弱。同时,禁火吃一个月冷食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较大影响,因此,禁火一月的寒食日子逐渐演变成了“寒食三日”的节日,同时把寒食节与纪念介子推连系起来,赋予了“寒食”新的含义。

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节日,由于时间只隔三天,所以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的三日禁火之内,因此人们将二者合在一起度过,一般叫做清明节,但在沁源,有很多农村人仍叫作“寒节“。清明节祭祖、踏青的意义掩盖和取代了禁火、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寒食节失去了原来的本意。不过从近几十年的情况来看(远的不知道),清明时节禁火确实是件大事。因为在清明节时,北方风大干早,正是草木枯干的季节,而人们此时祭祖又多点火烧纸,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火灾。轻则把祖上坟好烧成光秃秃乌黑一片,重则引起山林火灾,烧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其损失常常无法估算。

谈到介子推,从有关书籍和传说的描写看来,其忠贞耿直,不愿争权媚贵,不为名利所惑,的确是千古少有之人。因此有“南屈北介”之说,受到了后世数千年人们的崇敬和追念。我国古代*治家、诗人屈原曾在《九章.惜往日》中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悟而追求,封介山而为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从屈原的诗来看,介子推死后“环绵山而封”可以肯定,但关于禁火纪念说得有些含糊。

有关介子推一事因缺乏文字史料,有很多问题后人争论不休。比如他的籍贯、本来姓名、绵山的位置(我省有两座绵山)、火焚身亡真伪等等。还有被晋文公“遗忘”的真正原因和宫廷内幕,都是人们猜疑不解的问题。本人在伏贵村见介子推墓碑刻字曰:“晋国贤洁惠侯王公讳光之墓”,其所称介子推姓王名光之说,在别处未曾见到,不知从何而来,是否有据可查。

(引自《介子推与沁源》,辑自作者著作《沁源古今琐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色沁源景凤丹雀小镇成为国庆出游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