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上地的地理密码
TUhjnbcbe - 2020/12/5 1:17:00
白癫疯那里治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88655.html

山西的「上地」,华夏的「上地」

韩之上地,方数百里

完全富足而趋赵

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

(《荀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局部)与山西“上地”示意范围

图源:OpnSttMap

山西「上地」密码

策划/大地君大馆君

撰文/方天戟苏见羽

制图/公子羽编辑/诸葛暗

设计/梅东罗纳尔少

此「上地」非彼「上地」

「上地」一词,很多人并不陌生——熟悉它,是因为位于海淀中东部的IT产业基地。上地得名,跟地貌有关,古代这里还是荒郊野地,因比周边地略高,形似一个高地,故称「上地」,形成村落有了上地村,城市化后有了上地街道办,今天赫赫有名的IT码农王国「上地」就是以上地村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但是,早在约年前——在距离北京海淀千里之外(约公里)的山西省东南部,就有了另一个更广袤、更雄伟的「上地」。

山西省地形及四周重要关口示意图

底图:《山西省地图集》之山西地形图

位于*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大地,四面大山大河,被古人形象地形容为「表里山河」之地。因山河形便,这片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形成了今山西省的格局。如果视角足够高,从华北平原上空鸟瞰,我们一定会发现:平原西缘仿佛隆起了一艘巨大的*舰,那就是山西高原。

高原内部并不平坦,它由一系列的山脉与相间的盆地组合而成。

其中,晋西南有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晋中为太原盆地,晋北有忻定盆地、大同盆地——这些盆地先是地块下陷,然后由汾河和桑干河冲积形成肥沃土地。它们从山西近似平行四边形「桑叶」轮廓的西南,延伸到东北,好似一片树叶的主叶脉。

在现实中,它们连成了山西高原的中枢——中央走廊。

山西“中央走廊”最早出自大地理馆推文

《上帝画山西,山西造中国》

还有两个盆地,不在中央走廊,而是偏居山西东南角。它们的沉陷不像其他山西盆地那样明显。这两个盆地叫做长治盆地(古称潞州)、晋城盆地(古称泽州),它们的海拔比太原盆地平均要高出好两三百米。

古人并没有卫星遥感图,却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把这块太行、太岳、王屋山之间的凸出区域视作一块悬在天空的高地——命名上*,荀子将其称为上地。

韩之上地,方数百里

完全富足而趋赵

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出自《荀子·议兵》)

山西省地形格局及上*高地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这里,也正是战国后期决定秦赵两国命运,乃至接下来谁将成为统一天下者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发生地。

山西是一块高原,上*则是高原中的高原;如果说山西是一艘*舰,那上*便是*舰的总舵所在。

为何叫上*呢?

名称乃因这里相对周边地势高险,「上*」本意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狄子奇在《国策地名考》这样解释:「地极高,与天为*,故曰上*」。*,本是名词,如乡*、同*,这里用作意动词「以……为*」。用比较现代的说法,这快高地是与上帝为伍的地方。

「上*」之名,名字霸气,与其地理环境相得益彰,早早地就被纵横家、*事家与史学家称为天下之脊,但今日却少很少被提起,哪怕在山西省内,也是存在感较低的区域——尽管它是地理上的高地,却在话语权上处于低处。

晋西南有尧舜禹的活动遗迹和传说,有武圣关羽,有龙门,有盐池,有教圣地永乐宫;晋中有龙城太原,有明清晋商摇篮祁县、太谷、平遥;晋北有佛教圣地五台山,有悬空寺,有雁门关,有杀虎口;晋西北有长城与*河的交织,有晋陕峡谷与吕梁山脉的握手。

晋东南呢?似乎还没有代表性的名片。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内容。

传说时代,这块「上地」区域曾像《旧约》的类似桥段,与晋西南一起,孕育着最早的华夏。许多流传甚广的神话,如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都有比较深的烙印与晋东南联系在一起。神农氏,即炎帝,他在晋东南高平、长子、长治留下众多传说,尤以高平境内为多,今天高平市的许多村庄留有用荼(茶)解*的遗风。(《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荼而解之。”)

长子县有精卫填海,晋、豫交界处的王屋山,为愚公移山传说发生地——豫北和晋东南,同属「晋语」文化区,与河南平原上的中原官话大不相同。

太行八陉与上*地区关系示意图

著名的太行八陉,光是晋东南上*地区,就分布着四条: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如此之地,仿佛可以俯瞰四方的膏腴之地——太原盆地、华北平原、关中盆地、伊洛盆地。每一方掌握了沃土的势力,要想向外拓展,都不能不仰望这里。

纵贯华夏福地,「上地」名副其实,也非它莫属。

「上地」之民,敢与老天为*

纵横捭阖的先秦,张仪就敏锐地断言:「上*为天下脊」。春秋强国晋,为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国相邻地区,最错综复杂的地块,就是在上*,对于这块高地,三家互不相让,故以犬牙交错的方式互相制衡。

上*郡与战国形势示意图

图源:知乎/蒋栋良

地理范围上,晋东南即上*高地——地处太行山腹地,四面是大山,里面裹着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中间则有三条较大河流,由西南至东北分别为沁河、丹河、浊漳河。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中心战场在今晋城市的高平。

因为地理上的险要,八路*总部当年就设在上*地区的长治武乡县,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从战略上讲,这个地方东靠太行,西接太岳,第一是依险可守,出击方便;再一个是好藏,好躲。年9月10日,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上*战役」。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古地「上*」有了另一个同义词——晋东南。中共抗战时期*事力量东移,尤其是八路*总部进驻后,「晋东南」的概念和地域范围逐步形成。年,行*建制上有了专门的晋东南一词。年,同属上昂地区的晋城、长治分开。

上*一词,一出口就有一股霸气、剽悍和狠劲儿。而晋东南人身上有股子执拗劲,真的就像填海的精卫一样,性格果敢。历史也一再证明:这个敢于「与天为*」的地方,真的是敢跟老天爷叫板!无论是古时候的上*时代,还是晋东南时代,这种传统从未消失。

举两个例子——

造反带来的「平顺」

明嘉靖年间的时候,现在的山西平顺县区域还没有县城。嘉靖三年,当地人陈卿在青羊山组织起义,一年就组织起2万多人,日夜活动于山西、河南之间。嘉靖皇帝三次派10万兵力分三路才围剿成功。为了防止农民再度起义,明嘉靖八年()划潞城16里、黎城10里和壶关10里,设为「平顺」县——意思是平息了暴乱,让百姓依顺朝迁。地图上这种地名,其实遍布大江南北——曾经的绥远、迪化、归化,今天的顺义、平定、安定、永定、南靖、南平、平和等地名,都有类似的寓意。

沁源没出一个汉奸

日*侵华后,各地都出了不少汉奸,但沁河流域这个地方奸绝少,是著名的无汉奸区,这里曾发生了非常有名的「沁源围困战」——当地居民不仅不投降,而且还主动对日*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使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又掀起「抢粮运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让日寇在本县没有了立足之地。

当时的《解放日报》头版社论《向沁源*民致敬》讲到

全沁源八万人,没有一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起‘维持会’来;不但一般人不当汉奸,就是沁源的大烟*流氓地痞也没有一个人当汉奸。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晋东南地区的国民性格强悍、强硬、倔强,遇强则强。我有个印象,阅读史料的时候,发现古代山西雁门关以南——有两个地方的士兵非常能打仗,一个是晋阳兵,即太原;一个是晋东南泽潞沁辽(泽潞曾一度拆分为四州)的兵。

因煤、铁等资源的有积累,唐宋至明清时期,晋东南的沁河流域成为商贾云集、财富堆砌、人才辈出之地,衍生出一股「攀比显富」的风气。这样的安稳富足的区域,难免引起盗匪觊觎。如果遇到强敌虎视眈眈,「与天为*,敢和老天爷叫板」的晋东南乡民,会如何应对呢?

他们选择了城堡。

高地之上,崛起了一座又一座高高的城楼和堡垒,崛起在上*高地——那高耸的剪影,仿佛就是上*人性格的写照。城堡与人互为映照,这是高傲倔强的「天下之脊」,以及上*人,不屈不挠,与上天为伍的体现。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阳城县北留镇郭峪古堡“豫楼”

供图-山西晚报

高平市蟠龙寨古堡

酷似犄角的城门楼、高大气派的院门、幽深曲折的老巷

用心良苦的设计技巧

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

供图-山西晚报

这是一种不同于山顶或海岸的石头城堡,这种中国乡野的建筑奇葩,多沿着河流分布——严格来说,中国的任何聚落,都是大河文明与都城聚落的缩小版。城堡多沿河分布,有利于取水,有利于航运,有益于防御。

最密集的古堡群落,出现在沁河流域。晋东南,即上地、上*地区,主要有两大盆地,一是长治(潞州)盆地,在海河支流浊漳河流域,一是晋城(泽州)盆地,在*河支流沁河流域。古时,韩、赵两国在上当的分界,就是浊漳河与丹河(沁河东支)的分水岭。太岳山也是沁、汾两河的分水岭。

山西众多河流中,沁河仅次于汾河,为第二大水系,它从北向南而流,源于山西高原,终于河南平原。中国的母亲河是*河,山西的母亲河是汾河,但知道沁河的外地人恐怕不多。所以,对全国来说,它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正因为孤独,它身上的流光溢彩,也鲜为人知:发源于太岳山的沁河,在晋东南主要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这四个县,在晋城市境内蜿蜒约公里后,然后进入河南。

山西省森林分布与沁河源区示意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沁源、安泽在沁河上游,为生态涵养区,是*土与黑煤大地上,难得的郁郁葱葱之地。上游是自然生态绿岛,中下游则是人文璀璨宝地。这条河对沁水、阳城两县特别偏爱,在这里留下了密集的人文景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沁水、阳城两县的,明清城堡群。

城堡走廊中,那些不输江南的才子

沁水和阳城,两县唇齿相依,一因水名,一因山名。两县交界,满目华彩。沁河在沁水县端氏镇至阳城县润城镇之间长不过三十余里,但公里长的沁河,似乎非常偏爱这段流域,它几乎把灵气、运气、财气毫不吝惜地给了这里。

古堡包围着村落,古村落背后隐藏着,一段段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传奇。人们常说江南出才子,那么在北方呢,沁河流域是一处罕见的才子之乡,尤其是明代以来,文人才子井喷,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有:

王国光阳城人。是明代著名的*治家、财*家和文学家,万历年间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东星沁水县人。万历年后工部尚书,明万历二十八年,在开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积劳成疾死于治河任所。

张五典、张铨父子沁水人。张五典,万历兵部尚书,子张铨,泰昌兵部尚书。张五典还是个测绘学家,他利用*务闲暇,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实地勘察泰山高度。万历三十九年()张五典经过在多个测量点上进行测量,成功地测量出泰山共计.3米,在当时已经属于非常精确的数据。

陈廷敬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近代,这里还出了沁水尉迟村的赵树理,在山西文学界是宗师级别的人物。

众所周知,北方战乱导致许多名门望族南迁,加上南方开发深入,使得长江以南地区才子文人辈出,成为中国科考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北方总体或许比不上江南,但晋东南在明末清初的人才爆发,跟同时期的江浙,堪有一比。

繁荣的文运与乱世的古堡为何会交织于这片方圆几十里的沁河两岸?在时间上为什么会突然崛起于明末,又迅速衰落于清代中期呢?

晋东南主要古堡

供图-方天戟/山西晚报

地理因素:在山西境内,沁河到达端氏镇以后,地势逐渐平缓,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裕,促成了农耕经济的相对发达,使这里聚集了比较多的人口,形成了充裕的农耕经济。发达的农耕经济,造就了一方的繁荣,生活富裕,人口密集。

资源因素:沁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冶炼业和煤炭采掘业丰富着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在沁河流域的阳城县境内,沿河两岸遍存明清时期所遗留的「铁山」,炼铁后的矿渣。在润城镇,现存的明清建筑中,有将近1/3的墙体是用炼铁后遗弃的钳锅砌筑的。

商业因素。产品的销售,人群的消费,都离不开集市与商贩,于是沁河流域便出现了几个大的集镇,和若干水旱码头。比较著名的有润城镇、郭壁镇、窦庄镇、端氏镇等,造就了一大批手握重金的财主、商贾,如郭峪的王重新、下庄的李思孝等,都是商行千里,富甲一方的乡绅。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分布图

资料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标注-公子羽/大地理馆

底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有了财力,当然会在智力上投资:在这个时期,沁水与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为显著的,就是他们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明代以来两县文风勃兴,名人辈出,科甲题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反过来,文教的兴盛勃发,让乡绅阶层壮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堡建筑的大发展。

单凭以上这些方面,还不足以产生这种形态的古堡,如果仅仅是经济原因,应该产生的,也是晋中那种中正平和形态的富豪大院,而不应该是有着明显防御功能、咄咄逼人的古堡。除了财力雄厚,推动古堡诞生的直接原因是:晋东南人的剽悍民风和明末爆发的灾祸与动乱。

如此昌盛的文运,最早来自高原环境的庇护——长平大战之后,这里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相比晋北的边塞,明清之前金东南相对稳定:唐玄宗李隆基在当皇帝之前,曾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山西潞州别驾,在沁河流域呆过近三年,是他的龙兴之地。宋代,山西的战场在晋阳和晋阳以北,金元时期,山西是最早被侵占的地区,也最早稳定下来,战争的荼*不是很大。

山西沁河流域重要古村落分布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到了明末,*土高原上流寇爆发,相对稳定的晋东南,便受到冲击。城堡,应运而生。

晋东南城堡是河畔的明珠,是山间的铁索

以功能而论,城堡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御。我们以窦庄古堡为例,为什么要先说窦庄呢?因为窦庄古城堡首开乡村城堡建筑先河,是名重一时的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拥有我国现存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

窦庄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50公里处,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沁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村落选址在沁河西岸河谷平地上。

窦庄古堡城门与街巷

供图-方天戟/山西晚报

北宋初年,身为皇族后裔的窦家后人官场失意,从陕西迁徙于窦庄落脚。数百年后,江山代谢,为窦家守墓的贫苦农民张家之子张五典,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任兵部尚书。任官期间,张五典曾处理过河南、山东等地的民变,目睹了灾荒遍地的情形,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明天启年间,年过花甲的张五典告老回乡,修筑窦庄城堡,历时3年。其病故后,由儿媳张铨之妻霍氏继续主持营造。之前,张铨已在辽东抗清战死。

建成后的窦庄堡东西、南北各长均米,修筑城墙余米,整体布局呈「卍」形,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窦庄城堡形状类似紫禁城,不仅结实坚固,而且气派豪华,让没见过世面的乡亲大开眼界——北京城外城也是九门,当地百姓于是大胆地把这里称为「小北京」,意思是乡野中出现这种豪华的城堡,就好比在平原上建造北京城。

张五典死后不久,陕西果然发生民变。

窦庄古堡“尚书府”门楼

供图-秦红宇

明代中后期社会危机四伏,崇祯元年(),陕北的王嘉胤、王自用率先揭竿而起,转战于陕西、山西一带,数年间几度进出于沁水、阳城,穿梭于沁河两岸。农民*势如破竹沿沁河而上洗劫村庄,包括窦庄。此时张五典之子张铨殉国,儿孙们也都在外为官,家里有张铨妻子霍氏当家。族人本想远走避难,霍氏夫人却说:

「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不如盍死于家」。

她将庄中男丁67人,壮妇43人,全部组织起来,组成护庄兵丁,日夜习武,看守庄园。起义*曾三打窦庄,最多一次以3万之众围攻。崇祯四年()5月,农民*围攻窦庄,6月,王嘉胤被小舅子和同族兄弟杀于阳城。这个王嘉胤鼎鼎有,陕西府谷县人,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都是他的部下。可以说,也是明朝的终结者之一。

窦庄霍氏的壮举,让朝野震动,明兵备道王肇生为此专门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皇帝还亲赐御笔「燕桂传芳」。

窦庄古堡“进士及第”门楼

供图-秦红宇

窦庄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掀开了沁河流域大建古堡村落的序幕。

当时,朝廷派将领曹文诏、张道浚负责剿匪。张道浚就是古堡始祖——张五典的孙子。农民起义爆发后,山西巡抚令道浚参与*事策划。王嘉胤攻打窦庄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想抓张家人,来胁迫张道浚为他们做事。张道浚当时从外部突击,和老妈霍夫人一起内外夹击农民*。看到周边诸多村镇遭受战火蹂躏,自己的家乡窦庄在爷爷活着时就建城堡,成为一个例外得以保全。

事后,张道浚在佩服爷爷张五典NB的同时,和当地官员、富绅积极倡导,在沁河两岸先后修筑起*民两用的百余座城堡。此后,建堡之风席卷晋东南。

类似窦庄城墙—街巷—院落格局的城堡,山西别的地方也有,如汾河流域的张壁古堡,但不像这里规模大。这是因为,汾河盆地有坦荡的平原,缺少山地为屏,而城堡则适合出现在山高地险的区域。沁河流域多是山水相依的地势,为防御型建筑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晋北的长城沿线,也有各种城堡,但它们多是纯*事的堡垒,废弃之后,基本上无人使用,缺少晋东南城堡的人间烟火。晋中的深宅大院,特点是周正庄严;晋东南的古堡建筑,特点是咄咄逼人。一个更注重文化礼制、显示财富,一个更注重*事防御、保卫家园。

沁河流域的城堡,是亦战亦居的民间建筑。战时,古堡自成一体,可以很好地进行独立防御,链接起来就是沁河流域的一道独居当地特色的防线,像山间的一道道铁索。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笑书神侠倚碧鸳」中的《连城诀》,主人公狄云的师父的外号叫「铁索横江」,是说做人比功夫厉害,叫人上上不得,下下不得。

这些半居住、半*事功能的古堡,堪称「山间铁索」、「河上明珠」。

沁河古堡群和福建土楼群、广东开平碉楼群一样,都是地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的民间古建奇葩。太行古堡集体防御侵害的*事目的和客家人修造土楼合族而居如出一辙。与南方土楼不同的是,这些古堡此处中原腹地的人口稠密之地,历经数百年岁月雕琢,斑驳沧桑,通体苍*,散发着浓浓乡野气息,更为难得。

*城古堡(皇城相府)

陈廷敬故居

湘峪古堡

郭峪古堡

阳城砥洎城古堡

阳城砥洎城古堡墙壁

独一无二以“坩埚”为建材的城堡

阳城砥洎城古堡内部院落

独一无二以“坩埚”为建材的城堡

供图-秦红宇、方天戟

在距离北京数百公里的地方,还能有这些遗存,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些具有华夏风韵民间建筑,气势丝毫不亚于欧洲那些石头城堡。城墙、街、巷、胡同、底界线、院落及标志性建筑,共同构建了古堡的树状交通系统和层级防御体系。

「如果要做中国地域社会史的研究,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晋城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宝地」,对此,国内专家曾有这样的评论。

目前沁河流域晋城市范围内遗留的堡寨多达处,保存相对完整的8处。以沁河流域为主,分布着湘峪古堡、窦庄古堡、郭壁古堡、柳氏民居、陈廷敬故居(即已开发的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和上庄古堡(即已开发的天官王府);良户、大阳、周村、石淙头、屯城、上伏、南安阳、洪上村等形制犹存。还有一些院落性古堡,如高平大周村、山河镇洞八岭谢氏古堡、王村古堡、北苏庄、西*石、陟椒刘家大院等十几处。

山西各流域古村落分布图

资料来源:李青《景观形态学视角下的山西古村落特征及其保护》

山西其他地方的城堡式民居,有的成为被开发为单纯的景点,里面已经没有居民,如晋中各个大院等,有的早已毁坏放弃,有的原住民早已搬离;晋北长城沿线的大部分堡子。而沁河流域的绝大多数城堡式民居内,大部分维持着历史形态,延续着原有的生活功能,依然人烟稠密,鸡犬相闻,烟火气十足。

不仅有城堡,更是中国最密集的文物高地

山西是公认的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世界闻名。又因地面遗存文物丰富,得到了「地上文明看山西」的赞誉。

仅说古建,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占全国七成以上,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山西古建筑登记在册的就有处,进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处。宋辽金以前木构古建全国,共座,山西占了75%,光上*地区已经知道的,就有80座。中国现存最早元代民居之一,就在沁河流域,是高平市的姬氏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图(局部)与山西“上地”示意范围

图源:OpnSttMap

地面遗存文物多被归入不可移动文物中,若以质量而论,可以参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项数据,山西遥遥领先:全国一共为处,山西有处,占了十分之一之多。而且,这个名单中包括了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若只算古代文物,山西肯定占一半以上。如果再把范围缩小到元代以前,那山西的国保单位数量,将占据70%以上!

中国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晋东南。

统计数据显示:若以地级市论,山西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是上*高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治市、晋城市为冠;若县级行*区论,涉及晋东南的有:高平县居全国第一,国保单位有20处;泽州县有19处,居全国第二;陵川县15处,居全国第四;平顺县有14处,为全国第五;长子县有10处,全国第七——这里,晋东南—上*高地—地面文物遗存密度之高,全国领先。

山西元之前木构建筑遗存分布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地的地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