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有一种药——“绵*芪”,与沁源直接关联,称“本出绵上者为良”。
*芪,古称“*耆”“王孙”,是老百姓经常使用的一种药材。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戴糁的老人,为人善良,待人谦和,善于针灸治疗,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因为其形瘦面*,故被人尊称为“*耆”。后来,老人因救一名坠崖的孩子而亡。其后,在老人的坟旁长出一种气味甘甜的植物,人们吃后神清气爽体健如牛。为纪念老人恩德,便将这种植物称为“*耆”。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记载:“耆,长也。*耆色*,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作*芪。”“*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耆,非谓其柔韧如绵也”“绵上即山西沁州”“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年),沁源由义宁郡改设沁州的同时,在沁源的北部设绵上县,到明洪武二年(公元年)方又并入沁源,置巡检司。
*芪还有一个别称,叫“王孙”。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王孙,并非是指王公贵族,而是指指“*芪”。
宋代,大文豪苏轼,年轻时曾体弱多病,后因常喝*芪粥,身体逐渐好转。故而写下千古名篇《咏*芪》:“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芪煮粥荐春盘。”
李时珍老先生这样描述:“*耆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杆者为良。嫩苗亦可爍淘茹食”“为补药之长”。
现代医学证明,*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故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延缓细胞衰老。硒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C,有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力功能。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初任陈为新蔡王外兵参*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许胤宗问诊后说,既不能下药,宜用汤气熏蒸,药入腠理。“乃造*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沁源的绵*芪,遍迹山野。与密不示人的*参所不同的是,在历代的《沁源志》中,都在“物产”中将*芪列为首位,而且在一些诗文中都有体现。
金代的沁源县令王特起,崞县人(即今原平县城头村人),少时便以诗才闻名乡里。他的老乡、著名诗人元好问在其《中州集·王特起小传》中写道:“智识精深,好学,善议论。音乐、技艺,无所不能。长于辞赋,出入经史,摘其精华以为句读,如天造神出。”王特起到沁源履任后,曾经写过一首《沁源道中》。诗云:“野夫不识武城宰,问之无言色微改;但说今年雨水多,*芪满谷无人采。踏遍西城锦石盘,暮投佛屋解征鞍;隔林隐约见灯火,山谷人家初夜寒”。可见,当时的人对*芪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只是因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所以才会“*芪满谷无人采”。
*芪性温,具有“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的功效。《辞海》上讲,其“能补气固表、利水托疮,主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被梁启超称为“*河以北,无人能敌”的傅山,就善用*芪。治疗内科杂证最常用人参、*芪。据说,现在太原的特产“头脑”,就是他以羊肉、莲藕、山药、*芪、良姜、煨面、*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为体弱多病的母亲研制的“八珍汤”。清兵侵入中原,傅山悲愤之极,特意把“八珍汤”改叫为“头脑”,意思是反清复明需要用头脑。
年过花甲的杜自俊是原沁源县鱼儿泉卫生院的院长,他自幼生活在大山里,从医50余年,对*芪推崇备至。他说,*芪具有增加免疫功能,防癌抗癌作用。过去,当地老百姓医疗条件不好,村民常以“沁参”“*芪”同等配伍服用,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他的前任院长张汉忠,坚持多年配丸药,活了90多,最后还是自裁去世的。村里有位叫田灵花的妇女,上世纪80年代患结核瘘,在当时医院手术治疗后,刀口一直不长,打针吃药无济于事。后来,采了半斤*芪熬喝一月即痊愈。
据杜自俊老先生说,30多年前,长子县人胡小锁一直在沁源西部山区采药。一次,他遇到一根特大的*芪,挖药犹如打了一个大菜窖。挖出后足有3米多长,他是扛在肩头拖着回到村里的。那根*芪,干后仍重达10斤之多,是他有生以来见到最大的一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