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农村居民点大栅Dàzhà王和镇关于大栅村的地名来历,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因此地背靠石山,原名“大石村”。后来由于此地位于四联河与后沟河的交叉处,河水经常泛滥,当地村民为了防止河水泛滥冲毁村庄,便在村前筑堤围栅,故得名“大栅”。其二、据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将领窦建德曾率*在此安营扎寨,在村西一空地处打桩围栏作为养马场,故得名“大栅”。年至年,属沁源县第五区。年至年,属沁源县大栅乡。年至年,属沁源县古寨乡。年至年,属沁源县王和公社。(此间年王和公社划归介休县,属介休县,年复归沁源县)年4月25日因*社分设,将大栅大队改为大栅村委会,属沁源县王和镇至今。大栅村位于沁源县城北部,王和镇西南部,距离镇*府驻地8千米。东与西沟村、古寨村相连,西靠龙凤峡谷,南邻南坪村,北邻虎限村。大栅全村共有户,口人,该村有耕地亩,林地亩,该村以种养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谷子等作物,主要养殖猪和羊等家畜。村内有合办煤矿一座,石料厂一个,村民多外出务工。明代古堡:明代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为保卫村落免受外侵,由村中富户杨应钦发起建立。当时杨应钦出资两白银,其他大户有几十两的,有十几两的,还有出铜板(制钱)的,可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历时3年建造完成。古堡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米,东西宽76米,堡墙高15米,底厚7米,顶厚2米,顶部修有垛口、炮眼,四角修有瞭望哨。南面有大门,砖石结构,堡门脑上镌刻有“德昌堡”三字,堡门为2寸厚的榆木板材制成,门上蘑菇钉排列满门,门里手有两个青石穿孔,砌在门墙上,用穿杆穿死,门后还有三根顶门杠,顶门杠座石非常坚固。围墙都是用*土配石灰夯实而逐层起高,堡墙四周均有砌砖水区。堡中建筑格局为“五行”方位。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寓意吉祥稳固,五行俱全,百年旺盛,灾祸莫侵之意。现在古堡保存基本完整,内有居民居住,是目前罕见的古代寨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谷神:明代,当地首富杨应钦的父亲叫杨明月,他家大业大,每年光粮食就能收获千石,故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五谷神”。据传杨明月并不知自己是“五谷神”,只不过是人们的赞誉而已。可是,有一天深夜,杨明月串门回家,发现在他家大门外的碾盘上有一颗大大的人头。杨明月惊呼:“好大的头呀!”不料,那人头开口说话:“你看我的头大,怎能比得上你‘五谷神’的福大。杨明月默默给“人头”磕了个头转身回家,才知自己是人神封就的‘五谷神’。从此以后,他更加乐善好施,备受尊崇。来源:漳河流域地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