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山西省沁源县,有一首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流传至今的《酒歌》,人们在婚庆贺喜之类的酒宴上,往往还会唱着它来猜拳行令。《酒歌》如下:
一挺机枪两条腿呀,八路军打败日本鬼。
三个弟兄去参战呀,四季里都有捷报飞。
五月里英雄回家转,六月里成亲喜上喜。
七月里大军南征去,八碗酒壮壮英雄气。
九月九里酒中酒呀,十全大美咱升国旗。
这杯好酒该谁喝呀,我呀我呀你呀你。
酒歌的形成,自有它的过程,酒歌的流传,自有它的规律。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只有前面四句和最后两句,而后则渐渐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样的酒歌,只能在沁源这样的地方形成,这样的酒令,只能在沁源这样的地方流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仅仅八万人的沁源牺牲一万人,伤残一万人,还为子弟兵送出了一万优秀兵员。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代价,这是一份多么忠诚的奉献。当然,作为沁源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最为骄傲和自豪的仍然是在敌寇大兵压境的残酷斗争中,全沁源没有建立起一个维持会,没有一个人当汉奸!这是空前的,是全世界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这份奇迹够沁源骄傲一百年,一千年。但是,沁源人民没有骄傲,没有满足,今天的沁源,更是一个既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的幸福家园,是全国最佳宜居县域。这里的人民在年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人均收入一万一千三
百四十九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大截,接近珠三角广东省平均水平。我曾采访过这个县的县委书记,也曾询问过这个县的许多农民、干部和工人,我问他们是靠什么来实现这样一种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与环境资源的绿色美。他们众口一词的回答是:“党的领导,沁源围困战的精神。”
什么是沁源围困战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传承的必要?这是一个沁源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更多的人面对的问题。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时候,我们重温沁源围困战的历史,讲述这段历史中一些永远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后人的负责吧。
作为沁源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接受了有关沁源围困战无尽的传统教育。长大以后,我又有幸接触过采访过许多参加过当年这场战争的英雄人物,甚至跟有的人成为难得的忘年交。譬如太岳区当年的头号杀敌英雄李德昌就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是我深交二十年之久的老友。
实话实说
,这部作品中的江德昌,真正的原型就是李德昌。这位曾经代表解放区青年参加了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世界青年联欢大会的唯一民兵战斗英雄,当年曾带领抗日模范村官军村的民兵杀敌一百九十七名。这份功绩放在哪里都是光彩灿烂的。而李老亲口所讲的那些真人真事就更令人永生难忘。这也使我下定决心,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沁源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沁源围困战的辉煌事迹通过自己的笔流传于后世。当然,我也深知,对于整个沁源围困战和当年沁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展示出来的永世流芳的民族解放自由独立的战斗精神,那是绝非某个人,或者一部作品能够全面反映出来的。但我问心无愧,只求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让一滴水去映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芒而已。
郭天印
年4月17日于灵空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