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泰斗
上党古戏台
上党古剧种
上党老剧本
……
走进新落成的
上党戏剧博物馆
来一场传统与时尚的对话
上党戏剧博物馆位于上党区荫城镇王坊村西,占地20亩。于年初开工建设,因其位于王坊村西而又名“西园子”。王坊是“戏曲之乡”,上党梆子“三义班”诞生地,早在年,王坊村民王定忠挑头挂帅,拉起王坊和周边乡村的一批戏曲人才,在王坊村南的阁楼上,成立了全区第一个上党梆子剧团,一九五八年更名“红专剧团”,沿用至今。
上党戏剧博物馆的建设,集中收藏、展览戏曲老物件,保护祖辈留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相关规定,上党戏剧博物馆作为上党区“八馆两园”建设重点,在山西省文物局备案。
上党戏剧博物馆共分三个展厅,一号展厅主要介绍上党戏曲的渊源。沁县现存北魏石刻依稀可见“百戏”表演内容,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期间把宫廷乐舞搬到潞州,为戏曲播下种子。明末清初,长治地区戏曲孕育、成形、发展、壮大,流传上党及周边省、市。
小舞台——按照传统的建筑架构仿制而成。
脸谱——汇聚了中国传统戏曲33个经典花脸。
同光十三绝——由清代画家沈蓉圃绘制,画里描绘了十三位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著名的戏曲表演大家。
上党剧种——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垣秧歌、武乡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等。其中,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武乡秧歌、襄垣秧歌、壶关秧歌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上党古戏台——长治地区现有明清时期戏台座遍布城乡各地,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戏剧泰斗——赵树理、段二淼、杨福禄、郝同生、郝聘之。
戏服展台——戏剧可以无歌,可以无舞,但不可没有装扮,戏剧服装与人物造型同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剧中角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可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代和季节。
乐器展台——戏曲当中用到的乐器主要分“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以上这些乐器都由周边从事戏曲和爱好收藏人士无偿捐赠。
剧本展台——好剧源于好本,好本来自民间。博物馆目前收集整理了上百部上党梆子戏曲剧本,有《白蛇传》《大登殿》《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代表性剧目。
“三义班”牌匾——由中国书协会员、原上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安虎于年为红专剧团成立七十周年题写。红专的根在王坊,“三义班”文化瑰宝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绽放着愈加绚丽的光彩。
道具展台——戏曲道具是通过舞台动作而赋予其生命的,“说山有山、唱水有水、呼风唤雨、喝者谓之”。
二号展厅——这一建筑的设计是圆形,代表着穹隆,古代人一向认为天是圆的,所以穹隆镶嵌在顶部,就是一副标准的“天圆地方”图,象征着天地宇宙。演员在四周敞开的与大自然完全连成一体的戏台上演戏,这寓意着演员是在宇宙天地这个大舞台上演出,这不仅是“古今一场戏”“人间皆舞台”这样一种演剧观、人生观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重要哲学观的折射与反映。
三号展厅——非遗小剧场。丽都明珠的“小剧场”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从开始的一般文化演出逐步向具有山西特色、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转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这里观众可以免费欣赏到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大鼓、干板秧歌、耍牙等非遗项目。
上党是戏曲之乡
千百年来
上党戏曲根植于这方厚土中
犹如枝繁叶茂的虬根老树
见证着岁月历史的沧桑巨变
一个博物馆连接着古与今
也连结着你我他
让我们一起走进
上党戏剧博物馆
感受国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