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绿色沁源·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来到湘峪古堡,启动沁河沿岸第八场视频直播。直播时,一位村民悄悄跟在采访团身后,镜头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他是谁?为什么一直跟着?看到我们的疑惑,这个憨厚的汉子笑了。他叫孙向波,是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村委委员:“我从小就在村里长大,早就走遍了古堡内的每一条街巷,我想让更多人通过你们的直播了解湘峪古堡,了解我的家乡。”
原来是这样。当话筒交到孙向波的手中时,他的话匣子就收也收不住了。有关湘峪古堡的历史、故事,湘峪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在他的描述中,一下子鲜活起来。
湘峪村地处沁水、阳城、泽州三县交界,原名相谷村,因山环水绕,村民觉得此乃一处风水宝地,故而在地名上加入“水”和“山”,相谷就变成了“湘峪”。孙向波说,明清时代,沁河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的一条主要通道,富饶的沁河流域,成了各种军事势力争夺的焦点。不得以,当地富户纷纷修建城堡以自保。明崇祯年间,担任过户部尚书、仓场总督的孙居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带领村民沿着沁河的支流三都湖,建起了气势恢宏的湘峪古堡,绿莹莹的三都湖,便是天然的护城河。而今古堡倒映在河水里,如诗、如画,有着说不出的历史韵味。
虽然湘峪古堡有着多年的历史,可对孙向波而言,它就像自家院子一样熟悉。孙向波是孙家第24世孙,儿时的他总是和小伙伴们在古堡中玩耍。直到现在,依然有17户人家住在古堡内。孙向波摸着河边的砖墙说,“这里有藏兵洞,是过去驻兵、屯粮、收藏武器的地方,与城内主要大院相连相通,小时候我们冬天会在这里玩游戏,夏天就会来这儿乘凉。”
孙向波口中的藏兵洞,是整个古堡防御工事的要地。一般的藏兵洞都是单体式或一层走廊式的,曾在兵部任过职的孙鼎相以他对战事防务的熟悉,修建了多层走廊式和串联式兵道相结合的藏兵洞,三条运兵通道一直和城内上部的建筑连通,曲曲折折、互联互通的兵道,是捉迷藏的绝佳场所,难怪会成为过去孩子们游戏的天堂。
更令人称奇的是,藏兵洞的墙是用鸡蛋清和糯米糅合成黏合剂砌起来的。这一豪奢的建筑方法,使堡墙坚固如磐。相传孙鼎相曾在湖北打败过李自成的部队,遭到大军前来报复,但进攻了七天七夜都没有攻破城墙。
古堡中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非三都堂莫属。三都堂是孙鼎相居住的府邸,又叫“官宅”,高达五层,顶层的瞭望楼高约25米,可以说是明代古堡建筑的最高点。可惜的是,三都堂的木质楼梯正在修整,采访团没有办法登上瞭望台一览古堡美景。不过,孙向波说了,明年的国庆节前,楼梯就会修葺完毕,到时候游人就可以登上瞭望台,整体感受湘峪古堡的美丽。
沿着乡间小路步行,采访团一行碰到了正在打扫街道的张小扁老人。老人今年72岁,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热情的她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特意邀请采访团去她家里看看。老人的院子就是古堡的一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大相框,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
照片中,年纪最大的当数老人的姥姥,最小的是老人的孙子。张小扁老人介绍,这些照片跨越了百年,凝聚了五代人的回忆,而她自己也从一个小孩变成了老人。当问及她生活的村子有什么变化时,老人一下子激动起来:“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不好走,现在修平了;以前吃水还得挑,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村里老人没有收入,现在有了社保,打扫街道村委会还给补贴,家里钱够花。”说话时,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村里的变化不仅仅这些。湘峪村有两座煤矿,过去煤矿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矿上工作,孙向波也不例外。年,看到自家村子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