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沁源县巍巍太岳筑丰碑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5/2/26 17:19:00
                            

巍巍太岳筑丰碑

莽莽苍苍太岳深处,沟壑纵横峰峦耸峙。

沁源县,居于太岳山腹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山间清晨,汽车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梁,抵达沁源县阎寨村。年至年,这里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当时有太岳区“小延安”之称。

正在筹建的“沁源围困战”展陈馆就坐落于阎寨村。走入展陈馆,《解放日报》发表的由陆定一执笔的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赫然入目。缓步前行,图片无言、文字无声,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战火硝烟的岁月里,作为延安通往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大动脉,又是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区,沁源县一直是日军疯狂扫荡的重点区域之一。

年10月至12月,华北日军实施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再次将沁源县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扫荡”结束后,日军第六十九师团第六十旅团伊藤大队及部分伪军共余人,在沁源县重要村镇和交通要道设置了15个据点,妄图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

年11月18日,为坚持对敌斗争,沁源县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成立。县委书记刘开基任政委,38团团长蔡爱卿为总指挥。全县各村均成立了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组织围困战各项具体工作。

根据毛泽东人民战争、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太岳军区发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命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场旷日持久的‘沁源围困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沁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主任任俊梅分析。

第一阶段,实行战略转移,围困日军。

由民兵和部队帮助和掩护,动员以县城为中心,安沁(临汾市安泽县-沁源)、二沁(沁县-沁源)大道等主要交通沿线的23个村庄、多户,共计余名老百姓,填埋水井,深埋粮食和用具,彻底空室清野,全部转移到深山密林中,沁河两岸百余里杳无人烟。日军占领沁源县城后,得到的是一座空城,陷于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山高林密,寒风刺骨。针对“维持还是围困”的问题,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组织开展万名群众大讨论,一致形成共识:“围困光荣,维持可耻”,家家不维持、人人反维持,誓死不回城维持敌人!

搭窝棚、打窑洞,军民自力更生、团结互助,联手打出多眼窑洞、搭起余个窝棚,解决了转移群众过冬避寒的住宿问题;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和38团全体指战员开展每人每日节约一两粮食运动,沁县、安泽等县也发动节约“一把米”运动来支援沁源,救济粮一担担运进山,短时间内基本解决了转移群众的温饱问题。

第二阶段,开展“抢粮运动”“劫敌运动”,袭扰日军。

冬去春来,布谷鸟又叫了。

年春节过后,转移出来住在山沟里的群众快把救济粮吃完了。当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正想办法应对这一困难时,忽然听说有个名叫郭继富的老乡黑夜摸进县城城北村,把自家磨盘底下埋藏的粮食取了回来。于是,连夜召开会议,决定把郭继富进城抢粮的创举导演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抢粮运动”。

38团主力部队及县游击大队负责武装掩护,组织万余名青壮年摸黑进城抢粮。不到半月时间,共抢回来多石粮食,不仅抢回了粮食,而且摸清了敌人驻地和哨位。

烽火连天,要围困,更要围攻。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将沁源划分为11个战区,成立了13个游击集团、12个轮战队,对盘踞沁源之敌展开了创造性的围困斗争。

年4月19日,38团第二营、县游击大队,以及第一、第三区9个民兵轮战队共余人,组成3个突击队、3个阻击队,乘夜强袭县城、交口日军据点。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人,缴获步枪支、轻机枪2挺,烧毁日军屯粮台4座、草料场3处,医院抢出9大箱药品。

第三阶段,劳武结合、游击生产,加强各项建设,围攻日军。

按照太岳区党委“劳武结合、游击生产”指示,沁源军民开展了抢耕、抢种、抢锄、抢收斗争。年夏天,武装抢收中夺回1.5万多石小麦。

围困敌军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山下硝烟弥漫,山上生活井然。

创办“山头集市”,组织肩挑贸易,保障转移群众粮食、棉花、布匹、食盐等日常生活生产必需品的供给。

创办“山头学校”,解决学龄儿童就学困难问题,播撒抗日救国思想种子。

创办“绿茵剧团”,走山串乡宣传抗日,《州西岭战斗》《望延安》等脍炙人口的沁源秧歌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全县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上阵,打造石雷、瓷雷、榆木炮等,支援前线。

“伏击战”“麻雀战”“地雷战”“冰坡战”……沁源军民采取多种游击战、伏击战方式,连续不断地打击敌人的运输队、补给线,使龟缩于据点之内的日军少吃短穿、断绝给养,成困兽状,靠杀野狗、杀军马维持生计,迫使日军3次更换守军、3次收缩阵地。

春暖花开,阴霾渐散。河山得复,日月重光。

根据毛泽东年春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反攻命令,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于3月11日做出部署,沁源军民向城关、交口据点日军发起最后围攻。

地雷组、射击组、爆破组、机动组、砍圪针组全部参战。民兵在敌人碉堡周围和交通要道密布地雷多颗,山上遍插红旗,白天摇旗呐喊,夜晚燃起大火,陷敌于四面楚歌之势。38团和县游击大队严密封锁,使敌人断粮断水断给养,无法生存。4月11日,盘踞沁源的日军在沁县据点派出多名日军的接应下,弃城而逃。

“沁源围困战”展陈馆展示了一组数据:两年半的时间,沁源军民共对敌作战余次,毙伤俘日伪人,全县涌现出多名杀敌英雄、多名地雷爆破能手、多名生产劳动模范。

“‘沁源围困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没有党的领导,沁源群众不可能长期思想统一,不可能长期开展围困,不可能有序开展农业生产、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文艺宣传、对敌斗争,一句话,不可能取得围困战的最后胜利。”长期从事“沁源围困战”研究的沁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南永东说。

“在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中,党组织一直在群众身边,解决困难、团结群众、对敌斗争,凝聚民心、振奋民心、赢得民心。两年半的时间,沁源县没有一个人当汉奸,没有建立起一个维持会。”沁源县文旅发展中心景区管理股股长杨保庆说。

成就胜利的伟业,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山河换了新颜,英雄却不曾远去。

太岳山巅,松柏含翠,至今传颂着令敌胆寒的李学孟、铮铮铁骨胡奋之、杀敌英雄任彦、“爆炸英雄”李德昌、特等射手贺逢光等抗日英雄的壮烈故事;沁河两岸,流水潺潺,依然回荡着在残酷的战争中,沁源八万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锻造太岳精神的雄壮高歌,学孟村、正中村、法中村以英雄名字命名,告慰烈士英灵,激励后人前行。

滔滔历史长河,巍巍砥柱中流。艰难困苦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名名奋不顾身的共产党人,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高擎为国为民的火炬,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注入内核与灵魂。

英雄光芒,照亮前程。

踏上新征程,在“沁源围困战”精神的激励下,沁源县干群围困贫困、战胜“穷魔”、率先脱贫,纵横英雄气、激荡太岳魂,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焕发绿色生机的新路子,打赢了一场新时代的“沁源围困战”。

沁源!“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原标题:《沁源县:巍巍太岳筑丰碑》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源县巍巍太岳筑丰碑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