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七座三线工厂深情述说家国情怀山西新闻网
TUhjnbcbe - 2025/2/10 18:13:00

红色,是沁源的基因。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是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区,沁源军民在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一部配合下,在沁源地区对日军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战斗余次并取得胜利。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国家号召下,重点国防科工企业迁往了中西部三线地区,从年后,有七家军工企业一万五千多人相继落址迁入沁源。今天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批上世纪60年代人的故事。

年,郭道镇在七家军工企业的旧址上开始筹划建设“三线记忆展览馆”,就是想留住那一段特殊的三线故事,定格广大在沁源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三线人”在国家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无私贡献。如今,这个展览馆吸引了许多“三线人”重返沁源,从青春年少到两鬓花白,他们相拥而泣,在老照片中寻找青春记忆。这里,流淌着太多人的汗水、泪水,书写着一段看似普通却着实不普通的历史芳华。

何为“三线”?它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时下很流行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这句话,放在三线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看,也很有意味。“三线”也被称为“三线建设”,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紧张的国际局势下,为了战备需要,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沁源因为地理位置隐蔽,成为当时首选的三线地区。

在党中央号召下,很多原居于大城市的干部职工、知识分子扛起背包,跋山涉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宁静的太岳山,来到了郭道镇,用艰辛和血汗乃至生命,建设大中型军工企业。当时沁源有7个三线厂,有5个驻扎在郭道镇。

“年开始建设工厂,我记得当时为了搞建设,运输大型的机械,国家还专门在郭道镇修路、建桥,真是投入了不少。”负责接待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成员的“讲解员”王翌晖,年近七旬,沁源人,父亲是战斗英雄,跟着部队从沁源一路南下到四川,但随着三线建设,又重返故土。

“三线建设历时21年,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广大青年心中充满了到中西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能参加三线建设,成为当时青年人的莫大光荣。因为历史原因,三线建设在当时是保密的,工厂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建设者,就这样窝在小山沟里,默默地做着贡献。”

王翌晖说,“三线”建设是共和国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代三线人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奠定和壮大了我国的军事工业基础,也铸就了红色沁源的辉煌历程。“它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现在所有安稳、和平和幸福的基础。”

搭乘时光机重返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翌晖是三线建设中的第一批“徒工”,他跟着师傅们学本领,也有机会跟来自清华、北大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学文化,因工作成绩优异,有了去山西财经学院进修的机会。大学毕业后,王翌晖又回到厂里,在三厂合并之后,还曾经担任过厂长一职。一辈子呆在沁源,一辈子守着“三线建设”的这些厂矿,经历了这些军工企业的辉煌和衰败。在沁源,像王翌晖这样的“三线人”有很多,大家始终觉得应该为这段历史做点什么,于是,“三线记忆展览馆”应运而生。

这间展览馆,由原来的长虹机械厂的旧厂房改建,总面积余平方米,总投资余万元。馆内收藏原三线厂实物余件,照片余张。整个展馆共7个展厅,从历史背景、挺进沁源、生产历程、激情岁月、三线人物、三线情结、再铸辉煌等板块,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当年三线厂在沁源的发展历程,展馆作品从不同角度回顾了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展现了三线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建设精神。

“三线工厂转建之后,不少人就都回到家乡了,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三线职工,还有的在海外定居。不过当初说要在郭道镇建记忆馆时,不少以前的工友们都邮寄回来老照片,特别珍贵。”

看着面前的一张张老照片,采访团的成员们似乎搭乘上了一架时光机。“你瞧,这是70年代的照片,别的地方人们还穿着黑、白、蓝色的上衣,我们的工友们都穿上格子衬衫、喇叭裤了。”王翌晖的脸上有些自豪,那是他最为得意的时光,“因为三线厂,郭道镇成为当时沁源城里的‘小上海’,这些大城市来的职工,打扮洋气,吃穿用也都很细致,很多人会把城市的新鲜玩意带到郭道镇来。”

三线厂的入驻,为沁源带来了许多活力和新奇。工厂的剧社里,文艺演出比比皆是;篮球场上,到处都是运动的身影。“现在,沁源人还都喜欢打篮球,或许是受到了三线职工的影响吧。”在王翌晖的介绍下,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那一张张带着生气的照片,让人找寻到了浓浓的烟火气息,真实感知到了曾经的岁月。

如果青春回不去至少还有记忆留下来

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由于位置过于分散、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部分企业经过“军转民,以民养军”的调整改造实现了凤凰涅槃,有些成为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而有些“三线”企业或搬迁、合并,或破产、重组,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时至今日,郭道镇内的不少厂子都已拆除,“三线记忆展览馆”的存在就越发显得重要。

对于王翌晖来说,只要有“三线人”重回郭道镇,他总会作陪,尤其是记忆展览馆建立之后,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聚会的重要场所,都会在展厅里看看老照片,回忆过往,唠唠家常话。为了留住青春,留住大家的“三线记忆”,郭道镇还专门在每年的6月16日-21日举办“三线记忆活动周”,邀请更多的“三线人”回家重聚,每到这个时候,也是最为催泪的时光。亦如展厅中最令人唏嘘感慨的照片墙一样:那是“三线人”现在的照片,照片中的他们,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早已不是青春时意气风发的模样,正是应了王翌晖诗中所写的那样——“昔日少年重聚首,皓首白发豪气冲!”

展览馆内还专门印刷了当年7个军工厂的厂旗,上面除了印有厂名外,还有各个厂的厂徽,将其生产职能进行了展现。王翌晖逐一为采访团的记者们介绍,他一面一面地抚平旗帜,掷地有声地念出厂名,眼眶有些湿润,声音有些哽咽。

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围绕“三线记忆展览馆”的独有特点,沁源县还要逐步拓展长虹厂、晋东厂、东昇厂全部厂区旧址,对各厂遗留厂房、宿舍、学校、礼堂等设施充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工业遗址”公园、传统特色餐饮园、民俗文化体验园、三线影视拍摄园、工业遗存文创园,努力打造集旅游开发、爱国教育、影视拍摄、民俗文化、文创产业为一体,功能多样,业态丰富,文旅融合发展的全国“小三线”红色教育基地。

岁月不会停留,时光冲淡一切,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应该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的。

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

1、郭道镇三线记忆展览馆,记载了一代热血青年奉献青春的壮美诗篇。

2、三线记忆展览馆外展示着工人们曾经使用的机床。

3、山西晚报千里走沁河采访团在三线记忆展览馆进行直播。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座三线工厂深情述说家国情怀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