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武雅丽通讯员李晨光
“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的乾坤湾,曾被称为“不能绿化、不敢绿化”的地方,如今层林尽染,河水蜿蜒,再也见不到石质山的影子。
保护黄河,修复生态,促进发展,山西省气象部门紧跟需求,持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生态修复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黄河由老牛湾入晋,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等4市19县,流域涵盖11市86县。而延绵多公里的汾河,是山西的第一大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保护和治理好汾河,才能让母亲河成为三晋水清岸绿的生态河、幸福河。山西省委、省政府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纳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作为“两山七河”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的重要措施。
省气象部门成立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不断加强森林火情、土壤墒情、植被长势等遥感监测服务;深化与黄河流域气象中心及各成员单位合作,严密监测黄河流域天气形势,遇有重大雨情、汛情时,及时发布流域预报预警信息;与省生态环境厅共建环境气象资料共享平台,建成全省市级以上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11个市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空气污染预报。
在“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吉县,县气象局建成4个沿黄乡镇的自动气象站,并在壶口瀑布景区建立集自动站、显示屏于一体的旅游气象站和负氧离子监测站,实时显示紫外线强度、温度、降雨量、风向、风速等气象信息,相关部门及公众可随时了解景区天气变化。
为进一步开发黄河流域云水资源,山西气象部门在霍州和忻州建设两个云降水物理超级观测站,并加密布设云水资源监测站网,陆续建成太原、大同、运城3个飞机增雨作业基地,部署4架增雨飞机、门高炮、部火箭、90套烟炉,实现汾河流域增雨飞行作业全覆盖,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空地立体化五段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提供坚实保障,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融入气象元素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山西是黄河农耕文明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与气象相关的农时节气、历法、农谚等农耕文化。
为继承和发扬黄河流域文化,并融入气象元素,山西气象部门联合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举办“历法之源”观测体验活动;协助翼城县政府挖掘历山历法之源,打造以七十二候为主题的“气象小镇”,出版《七十二候与二十四节气》;年至年,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品牌创建,安泽、交城、静乐、夏县、沁源和翼城等地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山西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全省农业三大战略,积极推进黄河流域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在太原、运城、大同建立三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常态化开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和试验;构建了由3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75套农田小气候仪组成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组成了89个涉农专家联盟,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以吉县苹果等为代表的沿黄流域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
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民在增绿中增收致富,目前全省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到万亩,其中黄河流域为万亩。
老百姓依托黄河流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拓展民宿、农家乐等业务,黄河也真正成为造福三晋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张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