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宋朝庙宇山西南涅水洪教院
TUhjnbcbe - 2025/1/10 1:45:00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znlvye.com/m/

简介:

沁河,一条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黑城村的一条河流,自北向南切穿太行山,一路奔腾流入河南省,流经地有四个与沁河相关的县,分别是山西长治的“沁源县”、长治的“沁县”、山西晋城的“沁水县”和河南焦作的“沁阳市”。而这四个县市里,“沁县”却并没有沁河流经,沁县流的是漳河的水,这是因为以前的沁县与沁源都属于沁州,而且在历史上沁县一直都是沁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民国时期,才被降为沁县,所以与沁源接壤的沁县原本就与沁源属于一个行政中心,沁河是从沁源南流出,所以不经过沁县。

沁县也是个文物大县,宋金时代的建筑纳入国保的有三处,分别是“沁县大云院”、“普照寺大殿”、“南涅水洪教院”。今天咱们说说因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和北魏时期的石刻而闻名的“南涅水洪教院”。

年3月5日,南涅水洪教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四周田园广阔,土岭突兀,涅水河环绕寺院而过,景色宜人。

年代: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敕于“洪教三院”,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元至元八年()重修,明天顺年间(—)重修,清康熙三年()亦重修。清民时期及建国后也曾多次修葺。

面积:南涅水洪教院现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89.3米,东西宽27.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

布局:南涅水洪教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山门、前殿、戏楼、大雄宝殿及其两侧的伽蓝殿、关帝殿。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天王殿、伽蓝殿和关帝殿为明代,二佛殿为清代。

山门

前殿

戏楼

大殿及两侧配殿

建筑形制:

正殿即大雄宝殿,此殿始创于金代,建于砖石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次间开直棂窗,檐下枓栱用材粗壮硕大,虽经历代修缮,仍保持着金元时期建筑的特点,正中央悬挂有巨大木匾,上书“勑赐洪教之院”,是金大定九年时的原物。

台基、面阔三间、悬山顶

金大定九年时的木匾

前檐台明宽阔,垂带、踏跺规整,明间辟门,次间开窗,前檐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第二跳华栱做假琴面昂,跳头出斜栱,琴面昂耍头及云状耍头共存,补间铺作隐刻。后檐斗栱不出跳。阑额、普拍枋至边出头。

无补间辅作

柱头辅作五辅作单抄单下昂

出45度斜拱

耍头为昂形

檐角辅作(假昂)

阑额、普拍枋至边出头

殿内四根金柱粗壮挺拔,柱头卷刹明显,抬梁式构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与前后剳牵错位用四柱,不通椽。内柱与檐柱不等高。剳牵插入内柱。四根木质圆内柱,柱头卷刹明显,抬梁式构架。四椽栿上驼峰托平梁,梁上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直抵脊槫。屋顶举折平缓,筒板布瓦满覆,脊兽、脊刹虽为后换之物,但仍具有鲜明的金元建筑特征。

四椽栿与前后剳牵错位用四柱

四椽栿上驼峰托平梁

平梁上蜀柱+叉手

剳牵

大殿右次间下肩墙处镶嵌着元至元八年(年)五月重修寺院的石碣一块,红砂岩刻制,文字清晰。殿内保存着数尊北魏石刻神像及历代重修碑刻,极为珍贵。

价值:

南涅水洪教院建筑规模较大,格局基本完整,历史沿革可考,尤其是保存着金元交替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朝庙宇山西南涅水洪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