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风波警示农商行品牌建设待提升
,江苏多地已经发生了农民资金互助社倒闭后无法兑付的事件。公众对金融机构涉及资金兑付能力的谣言有些“草木皆兵”。所以,射阳的储户们在听闻传言后,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羊群效应”随即显现,发生挤兑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农商行本身来看,这次挤兑风波就是射阳农村商业银行一场现实的声誉风险抗压“测试”,折射出了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在品牌建设、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脆弱的声誉风险抗压能力。
试想,如果流言传出的是四大行中的某一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么?当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时间较短,大多是近几年从信用社改制而来,社会公众对其品牌认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农商行虽然有省级信用联社的业务指导,其体制、机制非常灵活,在日常经营中常常有“打擦边球”的行为,企业社会形象与四大行还有不小的差距,自身的品牌建设也投入不足,发展滞后。
从储户角度来看,涉农金融机构的客户群集中在乡镇居民和农户。他们的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更高;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更易受蛊惑。
这次挤兑风波给所有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要想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除了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灵活高效的机制以外,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同样重要。声誉风险事件往往会对金融机构造成一击致命的严重后果。
企业品牌建设,规范经营是根本。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必须要彻底摆脱经营中“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形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即使谣言满天飞,客户也不会轻信。涉农金融机构在拓展客户的同时,还要注重客户教育,有意识地向客户宣传金融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共同防范可能的声誉风险。
此外,射阳挤兑风波再次把存款保险制度推向了公众视野。虽然,目前银行的信誉有*府这一强大后盾做背书,但是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制度,可能更能让老百姓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