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腥风血雨、风雨如磐的战争年代
红色家书,诠释着革命先烈们
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情、浓郁的亲情
更彰显着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如钢信仰
山西综合广播《红色家书·记忆》
本期推出
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李大钊的红色家书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年回国后,投身于国内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从此,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他相继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感染了陈独秀、毛泽东等无数热血青年。
他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李大钊一生勤勉,共写就上百万字的文稿,据统计,仅从年5月至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就发表论文、演讲、杂文、讲义等篇,平均每6天就发表1篇,这对当时不清楚选择走哪条路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思想上的指路明灯。李大钊虽笔耕不辍,但却未给家人留下一封书信,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也是革命事业,而不是个人的小家庭。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父亲李大钊》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在狱中十几日绝口不提家事,尽管当时对父亲的这种冷淡我做梦也没想到,但在事后还是非常能够理解我所敬爱的父亲。他永远爱我们,可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要比个人的利益和安危重一千倍!重一万倍!”
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共产主义精神。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是他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是一曲无产阶级的正气歌。
年3月,李大钊(右一)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左二)、教授蒋梦麟(左一)、胡适合影。
今天的《红色家书·记忆》
我们一起了解
当之无愧的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
人物档
书信部分
惟吾中国,自鸦片战役而后,继之以英法联军之役,太平天国之变,甲午之战,庚子之变,乃至辛亥革命之变,直到于今,中国民族尚困轭于列强不平等条约之下,而未能解脱。此等不平等条约如不废除,则中国将永不能恢复其在国际上自由平等之位置。而长此以往,吾之国计民生,将必陷于绝无挽救之境界矣!然在今日谋中国民族之解放,已不能再用日本维新时代之政策,因在当时之世界,正是资本主义勃兴之时期,故日本能亦采用资本主义之制度,而成其民族解放之伟业。今日之世界,乃为资本主义渐次崩颓之时期,故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族;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之下,以抵制列强之压迫,而达到建立一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国人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一九二七年四月
人物档案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和演说,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38岁。
本期拆信嘉宾
郭天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大宋三杰》《郑成功》《太原保卫战》《沁源围困战》《未来世界政治战争预测小说丛书》《中国战友》,纪实文学《狄仁杰传》《长江支队》以及学术专著《四书五经经典故事》《醉里挑灯看剑》,影视作品《沁源围困战》等余万字。
读信人
杨波:曾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等节目二十余年。现为《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主持人。连续20年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宣读两会重大决议,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专访《大会堂的播音员》;年,在天安门城楼现场直播国庆60周年阅兵式及群众游行活动,并做客《艺术人生》;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指定播音员。
年荣获首届播音与主持“金话筒奖”(政府奖)。
年,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
年,荣获中国新闻奖。
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诵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墨,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红色家书,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最生动的红色教材,也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