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天使的模样
蒋殊新作
这是一本与病毒抗争的书,然而并非仅仅是一群与病毒抗争的人;这是一群在病毒面前迎难而上的人,然而也并非仅仅是一群逆行人;这是一本送给天使的书,然而天使并非仅仅局限于书中人。
天使的模样
01:00只想镌刻下他们闪亮的名字
蒋殊
近几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书写老兵,为什么要书写那么多普通的老人。我知道,这是针对我的三本书《重回》《再回》和《沁源》提出的。
我的回答是,人的生命无法挽留,但历史不能被带走。
我书写的是历史,更是一些在灾难中勇敢逆行的人,是与所处时代共存亡的人,是一些虽平凡却有不熄光芒与不屈精神的人。抗战老兵是,年的少年是,抗战时期沁源的百姓更是。
眼下,又一个特别的群体闪亮在我们生活里。年庚子年春节前,一场名曰“新冠肺炎”的疫情暴发,并从湖北迅速蔓延到全国。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关闭了,大街小巷,甚至村庄院落,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烟火气。
在多数人选择停止社交、回到家中时,有一群人却推开家门,迎病毒而去。
没错,他们就是医护人员。他们把孩子交给老人,将父母托付给爱人,从团圆中起身,从被窝里爬起,在请战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触动我的,便是那一个个鲜红的手指印,红得打眼。
山西医护,同样如此。他们一批批集结,一路驰援湖北,一路固守山西。他们当中,有资深的医学专家,也有年轻的白衣天使。
这一幕幕,像极了当初那些在山坡上放牧、在田地间耕种的少年,面对燃烧到家门口的烽火,他们不得不放下锄头,扛起枪支。国家面临危难时,医护人员总是第一时间担起重任。年“非典”如此,年“甲流”如此,如今,他们依旧选择用无声的行动去表示。
可是,都是肉身,他们不怕吗?
我想走进他们。那几天,我从海量信息中一个个筛选,一次次通过媒体朋友打听。一个一个的联系方式,被我辗转拿到手中。
第一个电话,我打给长医院呼吸内科医生王婷,彼时她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法新城院区。她的请愿理由是“当年,爸爸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轮到我了”。之前,我只知道,她的爸爸王卫国也是一名医生,十七年前曾第一时间踏上支援省城太原抗击“非典”的征程。采访中,我才得知,王婷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都是医生。她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无论是当初学医,还是疫情发生后主动请战,都源于骨子里那份血脉传承。她坦言,自己内心其实挺害怕,因为从未遇到过如此大的疫情。她知道爸爸其实也很担心,于是让十七年前被病毒浸染过的行李箱陪她到湖北。带着爸爸的祝福,王婷走进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武汉,走进收治着五十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然而当一位婆婆拉着她的手,说出“孩子,谢谢你们这么大老远来救我”时,她的眼泪突然就出来了,也明白了自己当初义无反顾要千里驰援的价值与意义。
王婷的故事被我写成《特别的陪护》,刊发于《人民日报》。之后,我又陆续接触了不少医护人员,高晓玲、任红梅、杨立明、“猫七少”、郝红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样的话:“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害怕;但作为医者,必须向前。”
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向前。医院的山西护士郝红慧聊天时,她告诉我,她常常就忘记患者的病情,常常就不由自主地拉了他们的手,向他们靠近。也因此,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