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
长治,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很多外地人感觉此地存在感不强,其实完全是错觉。
“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的长治,素有“天下脊”的美称,脊者,脊梁也。此意被苏东坡完整表达,其有诗云:“上党从来天下脊。”
长治缘何成为天下的脊梁,这不仅是三晋大地的评价,更是中华民族的认同。
长治,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史前神话中,长治以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内容之详备而举足轻重。神农尝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一篇篇奠定华夏文明基础的传说,都印证着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久远。
长治之胜,胜在上党山水。山水壮美,集于太行漳水。
长治的土地质地硬朗,位置犹如太行山的脊梁所在,此地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
接着说这条浊漳河,这就是红旗渠的源头,浊漳河水通过红旗渠供养着太行山东麓的河南林县人民。当隔壁的河南林州修建红旗渠的时候,长治积极配合、无私支援,这就是长治的格局。
长治这块土地究竟有多硬?可以看看壶关县的愚公移山。隔壁林县开凿红旗渠时,壶关人也撸起袖子,开始在干石山上植树造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干石山区变成了生态绿洲,被誉为新的“太行奇迹”。
种树只是一个方面,壶关人还发明了“搬起石头垒石墙”技术,用石头垒成一万余里的森林防护墙,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墙”,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壶关县十里岭上,一道道白色石墙,与层层林海交相辉映,成为太行山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朴实的壶关人,用双手和汗水证明,人定胜天。
长治这块土地究竟有多硬?你可知道这里铸就了挺起民族脊梁的太行精神,曾经叫做“上党红”。
自古上党多争战,猛士如云逐太行。
长治市共有六百多处革命纪念地,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等等,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里著名的上党战役,让长治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城市,长治也称“新中国第一城”。
长治的沁源县曾设立太岳军区司令部,创建了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最主要的是,这里是全国唯一没有出过汉奸的一个县,这里的骨头有多硬。现在的太行太岳烈士纪念馆里,对此有着生动的记载,长治百姓坚守民族气节,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事迹令人敬仰。
长治这块土地究竟有多硬?可以攀登太行灵空山。
沁源县的灵空山,属太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生长着一株粗犷高大、气势雄伟的古树,半腰分岔出九支方向不同的树枝,宛若甩出九面随风飘扬的旌旗,九杆旗因此而得名。
九杆旗实际是一株古油松,树龄八百年以上,胸径一点五米,高四十五米,是中国油松中最壮观最奇特的巨松,也是目前测量出的世界“油松之王”。
长治,是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四。即便是长治市域,城区绿化覆盖率也达到百分之四十八,被授予“避暑宜居地”的称号。
长治这块土地究竟有多硬?可以攀登市区最高点的老顶山。
长治之兴,兴在上党转型。市区山顶上的炎帝巨型雕像巍然矗立,循着炎帝目光,放眼望去,市区全境尽收眼底,处处是崭新林立的高楼,整洁宽阔的马路,青翠葳蕤的绿树和花团锦簇的街区。
现在,城镇群托起晋东南,新农村遍布太行山。前年,长治入选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去年,长治再次入选“中国城市品牌评价(地级市)百强榜”,位列第68位,居山西省之首。
长治这块土地是很硬,这里也存在很多软肋。
长治市经济总量尽管稳居山西省第二位,但在中部地区87个城市中仅排第49位,低于周边省份的邯郸、安阳等地市,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有力支撑,城乡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民生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
旧时上党,今日长治,势穷千里,太行峰苍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加油,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