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转型进行时绿水青山扮靓转型底色
TUhjnbcbe - 2024/8/26 18:39:0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衡量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颜值不断提升,百姓生活越来越美。绿水青山成为我省转型之路上的亮丽底色。

久久为功建起生态屏障

年以来,我国在绿色发展评价方面有了两个“国字号”的荣誉,这就是生态环境部设立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两项评选最新公布的一批名单中,我省蒲县和沁源县榜上有名。

沁源县的森林覆盖率达52.63%,位居全省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将近30个百分点。沁源县县长徐计连介绍,一方面因为沁源的先天优势比较强,92%的面积全是山,不利于耕种,历年来一直种树,现有万亩森林,万亩草坡;另一方面就是靠后天努力,“十三五”以来,沁源进行了将近8.5万亩的生态修复,15万亩的植树造林,进一步扩大了森林覆盖率。总体来说,沁源靠增绿、护绿来维护森林面积,维护生态环境。

相对而言,蒲县的先天条件要差一些,但这次为什么能上榜?在蒲县,老百姓曾经用“石山土盖头,坡陡岩裸露”来形容当地的地形地貌,即便是这样的地形地貌,蒲县的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40%以上。拿蒲县县长杨晓舟的话说,“县域范围之内能够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种树了。”杨晓舟说,年前后,蒲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他们用8年时间在山上垒石坑填土造林,种植了40余万株林木,成活率到现在达到了98%以上,之后又在12年的时间里,坚持生态、产业、景观、兴林、护绿五大工程一体推进,用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持续不断地造绿,终于形成了现今的“千里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我省厚植生态底色,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当前,我省森林覆盖率为23.18%,这一成绩超过22.96%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68个百分点,预计到年,我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

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让绿色理念扎根

对普通人来说,森林覆盖率提高二三个百分点很抽象,但很多珍稀生物的不断涌现都从侧面印证着我省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

环境好了,珍稀动物纷纷现身。金钱豹是一种位于生物链顶端的珍稀物种,以前出现在太行山一带,如今在沁源和蒲县也都发现其踪迹。徐计连告诉记者,在沁源发现金钱豹大概有20只左右,除了一级保护动物,还有27种二级保护鸟类。

据悉,蒲县目前野生动植物达到了种左右,这其中除了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小种群外,还有其他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李光毅说,我省的绿化成就靠的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同时,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蒲县山中乡白家庄村林长安红平说,小的时候就在山上玩,对大山很有感情。他告诉记者,当地目前有20余名护林员,护林员每天每个山头都要跑到。安红平说:“大山是先人留下的礼物,我们这些后人必须把它看护好,让它继续造福子孙。”

安红平所在的村里现在有“四长”:林长保护生态林,河长看护河道河流,环长监督生活环境,路长管理道路上的粉尘。安红平相信,有了这“四长”,蒲县的环境将越来越美。

蒲县探索三级四长,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起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杨晓舟介绍,为了让天更蓝,蒲县还进行了“清洁取暖改造”,全县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了%,农村清洁取暖率也达到1/3以上。年,蒲县的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天,优良率提高到了95%以上,清洁取暖功不可没。

杜星是沁源县委党校的一名讲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先后17次在“绿色沁源小夜校”给乡亲们上课。“绿色沁源小夜校”开办3年来,每个月杜星和他的同伴都要来到乡亲们身边,给老百姓讲解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修路治水、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心贴心的沟通、实打实的交流,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全县每个角落,绿色发展的理念扎根到每个沁源人的心里。“满脑子都是绿色沁源”已成为沁源人的真实写照。

以汾河为重点,推进“七河”治理

蒲县昕水河湿地公园负责人范定国是土生土长的蒲县人,也是一名环保工作者,这些年他见证了昕水河由污水横流到美丽如画的变迁,尤其是人工湿地给昕水河带来新的生机。

昕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当地为了改善昕水河水质,建起了占地3.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采用平流潜流加垂直潜流相结合的工艺,每天可处理2.1万立方米的水,出水为三类地表水。如今,河流清澈,鱼鸟成群,昕水河慢慢变回了当地人记忆中的样子。昕水河水质改善也提升了入黄的水质。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质提升不仅关乎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更是守护黄河流域绿水青山的关键一环。李光毅说,近年来,我们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同时多部门联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我省建立了省级抓总、市县抓落实的河长责任机制,全省有近万名河湖长、河湖员上岗,为河流生态建起了一道“保护墙”。

年,我省全面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尤其是以汾河为重点,推进“七河”治理,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探索。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统筹抓好铁腕治水、生态调水、改革活水、高效节水、强力保水,实现“五策丰水”,让汾河水量丰起来。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实现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让汾河水质好起来。通过绿化,划出水岸线、生态保障线、产业开发限制线“三条线”,加强河道水系系统整治改造,实现河道景观化、河流生态化,让汾河风光美起来。年6月底,汾河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如今的三晋大地正一天天走向绿水青山,对于如何实现金山银山,徐计连认为,“保”是根本,“转”是途径,“金”是目的。“保”就是保护环境,“转”就是在新兴产业、新兴工业上发力。当地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计划打造体育康养、森林康养等项目,带动沁源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这样就实现了“金”的目的。

生态兴则经济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正成为我省产业兴、百姓富和文化传承的基流和底色。展望未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在转型之路上延伸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和谐。(程国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型进行时绿水青山扮靓转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