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天十夜,沁源森林火灾扑救实录 [复制链接]

1#

这场火把我们上上下下的心都拧在了一起

从沁源县向阳村到王陶村,45公里,走省道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这是汽车的速度。


  

3月29日12时56分,王陶村两根铝绞线在强风中碰撞出的火星引发山火,从王陶村呼啸着到达郭道镇向阳村的上空时,是下午4时30分左右。西北风带着火以平均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穿山越岭而来。

沁源县北元村紫金山防火通道绵延10公里,如遇山火,不仅可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还是一条救援通道。

大火围村 为过火的森林心疼落泪
  

29日下午4点半左右,向阳村书记周红俊接到相邻的定阳村村长打来的电话,山上的护林员看到好像着火了。接到电话的周红俊就赶紧从家里往村口宽阔的地方跑,准备瞭望。刚出来还没看到啥,调转脸的工夫就看到了山火蹿上了西面的山梁。
  

周红俊说当时是下午4点40分,他赶紧让村长苏金刚把在山上放羊的村民叫回来,通知村里的人先撤到村口的空地上。“那天的火着得太快了,几乎是同时,村周围的山梁上就都看到了火。感觉村子就要被火包围了。”
  

向阳村人,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一多半。当天全村所有的车都出动了,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分了五批转移村民。
  

71岁的苏存留得过脑溢血,行动不便,已经说不出话,动不了了。大火来时,周红俊把他从家里背出来,这是全村最后一名撤离的村民。
  

20分钟之内,全村人都安全转移了,周红俊没有离开。人们走得太急了,所有的门窗都没顾上关,院里的鸡、圈里的羊都还在,他不放心。
  

4月8日下午,向阳村村口的篮球架下坐着六七个村里的女人,不少已经头发花白,一问起那天的火,都开始抹眼泪。
  

“全村都盘着火。”
  

“脑袋顶上是火,脚底下是风,还有人被刮倒了,怕死人了。”
  

“我们以为村里这就完了。”那天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抹着眼泪离开的。十天过去了,想起来,女人们还忍不住掉眼泪。
  

到了晚上,周红俊打电话通知村委的一些干部回村,报告大家村子没事,村民的情绪才得以稳定。晚上,周红俊和村里的干部们开始清理火场,除了一家羊圈上的茅草烧光了,其它一切无恙。后山里烧死不少野物,这两天要赶紧掩埋,防止它们污染了水源。
  

站在村里小土坡上,东面山梁上曾经葱茏的油松林已经乌黑,这一场火,吞噬了向阳村亩林地。41岁的周红俊眼眶发红,他忍住泪水,说小时候就有这片林子了,山后的林子年代更久一些。看着那些像木炭一样杵着的林子,心疼。
  

王建清是沁源县交口乡林管站的站长,4月6日下午在去往郭道镇的公路边遇到他。他说每年秋收后到第二年的五月底都是沁源县的防火特险期,这8个月,进了山,半月二十天不回家是常态。17年王建清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年春节值班他就离开了家,没想到,天太旱,29日的火是他从未遭遇过的险情,到现在已经50多天没有回过家了。家里98岁的老母亲没人照顾,他只能把母亲送去敬老院。说到这里,54岁的汉子没忍住,眼泪吧嗒吧嗒地掉。
  

亲人、家园、生存环境,都是他们守护的对象,看到他们遭受磨难,忍不住疼的是心,忍不住流的是泪。
  

千里驰援 老区再现*民鱼水情深
  

这场火灾涉及到沁源县的6个乡镇、41个村、18个企业。面对来势凶猛的火灾,省委省*府高度
  

长治市和沁源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省委省*府、国家应急管理部、中部战区调集的专业灭火力量陆续到达火灾区。展开转移群众和扑救工作。消防官兵和部队指战员们在围剿这场火灾的战役中,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9日下午3时许,沁源县森林消防大队赶赴琴峪村和东、西阳城村投入灭火战斗。
  

29日22时10分许,经过3个多小时行*,武警长治支队官兵到达集结地点,立即投入转移群众、排除险情的工作中。
  

30日0时,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前指带兰州大队、快反分队指战员集结完毕,连夜向山西沁源方向开进。当天21时许,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名消防指战员、35辆运输车,经过21小时行*1公里,全部抵达沁源县王陶乡郭家坪村,随后投入灭火战斗。
  

30日11时许,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新训干部骨干人抵达火场投入战斗。20时,千里驰援的赤峰市支队抵达火场投入战斗。23时,锡林郭勒盟支队人抵达火场投入战斗。
  

30日,*、山东、陕西以及山西当地一些直升机共13架飞临沁源,展开空中扑救。
  

山西省*区命令太原警备区于3月31日凌晨3时30分前,收拢集结山西省远程灭火分队人员83人,携带8门超远程森林灭火炮和枚灭火弹药,于31日上午9时07分到达长治沁源火灾现场。
  

4月1日,武警山西省总队机动支队紧急出动人,于15时许到达沁源县郭道镇,参与到扑救火灾工作中。
  

……
  

各方扑救火灾的力量齐集沁源。
  

经过6天6夜奋战,到4月4日火场外线明火全部扑灭。
  

6天6夜里,他们不仅奋战在火场第一线,还协助厂矿排查转移危险品,帮助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消除火场周边安全隐患。当火情危险警报解除,尚未撤离的他们又帮着村庄清扫街道,帮着村民打扫院落,还和老兵促膝聊天,把他们临时住过的教室收拾整洁,并在黑板上留下他们真挚的祝福。看着那些句句带着温情的话语,任谁都忍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
  

几日里,沁源人看着消防战士坐在地上、躺在树枝上都能睡着,会掉泪;看着消防员们窝在临时挖出的土坑里打盹,会掉泪;看到消防员们熏黑的手脸怎么也擦不干净,会掉泪;当这些救火英雄们离开时,村民们端着家里的鹅蛋,拿着绣好的鞋垫,长街欢送子弟兵,高喊“沁源人民感谢你”,在街头哭到泪奔。
  

六天灭明火 患难相恤聚人心
  

在这场火灾面前,有*府的高效组织强力调配,有专业救援队和官兵指战员的作战能力,还有大量社会力量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发生火灾的那天开始,各方物资调集工作就此展开,一些民间救援力量也紧急集合奔赴沁源;更有不少爱心人士,驱车运送物资。沁源周边的武乡、长子、平顺、黎城、潞城、沁县等地的各种工程车辆、洒水车等扑救工作需要的机械设备都快速奔赴沁源,投入支援工作中。
  

4月7日,沁源县汝庄村西半山坡的临时帐篷里,韩杰权条理清晰地介绍着这座山梁是如何只用10个小时就变成了一条防火隔离带,施工工程是如何快速有效推进,最终成功守住了原始森林。讲到了灾难面前,人们的不畏艰难,万众一心,“正好那天就风大,没办法。自然要考验我们,我们就是要通过考验。天时、地利、人和,老天不照顾沁源,可是我们人和了。省市县三级领导一线指挥,高度重视;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外地各单位爱心志愿者,送爱心餐,都非常感动,他们的义举激励着我们。这几天大家是受了罪,可是我们很高兴。”当说到那么多外人的义举和爱心付出时,年过半百的他用袖子抹开了眼泪,这泪水里有感动,还有感激。
  

还有许多当地居民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感激,总指挥部对面的人民社区的居民免费准备热菜热饭;在后勤保障点做饭的师傅们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余沟村一位73岁的大娘,觉得自己总该做点啥才心安,搭车去菩提寺上了炷香,求神佛保佑山上的“孩们”平安。
  

“这场火把我们上上下下的心都拧在了一起。”这是山西晚报记者在沁源采访的8天8夜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那些被大火灼烧过的绿色在沁源人心里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几日里那些为亲人、为家园、为义举、为舍生忘死而流淌的泪水都是饱含真情的钻石,在这场森林大火中折射出人性至善的璀璨光芒。

经此一役

十天十夜后,当第一场春雨终于落下雨点,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场雨,是“打”下来的。省市县空地联合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枚。
  

我们还在担心,过了火的山上,灰会不会被冲下来堵了河道,县里的同志说,不用担心,隔离带段已经开始用27台挖掘机,清理出1.5公里的河道。
  

经此一役,其实早已知道这个担心是瞎担心,因为有人永远想在了我们的前面。
  

他们说,大风携着山火,在离人几公里的上空肆虐,十万火急,但人急心不能急。
  

所以,我们才看到战略布局清晰的大救援:调动7支部队、11支森林消防队、13架飞机、8门灭火炮、辆大型机械、80辆消防车的灭火阵仗。
  

他们说,打出一条坚固的隔离带“水长城”来做防火底线;要做最坏打算,把人员最大范围最快转移出来。
  

所以,我们才看到10小时贯通8公里山顶通道的超常规速度,看到火灾涉及的48个村16家企业近万人被迅速转移安置。
  

他们说,后勤保障要到位,高度授权,为了救火,要什么,给什么。
  

所以我们才看到人的扑救部队各就其位,安置有序。最让我觉得震惊的是,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是正在施工的作业面,接受发放物资的保障点,还是村民暂住的安置点,全都整洁得看不到任何垃圾。
  

他们说,指挥员必须到一线,否则就是瞎指挥。既挂帅又出征,才是灭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
  

所以,我们才看到连续几天几夜,总指挥部灯火通明,总指挥长坐镇调度,开完会,凌晨两三点又上山,查火情,督工程。
  

他们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向社会及时发布森林火灾信息。
  

所以,此地共接待各地记者人,各种传播平台上都能看到全面详实的信息,还催生出“奔跑哥”“哭泣姐”这样的网红。
  

就是这群十天十夜没怎么休息,连衣服都没换过,猛一看上去活像“丐帮”的人,让我们感受了一种强大的气场,临危不乱、遇事不慌,走一步看三步,妥妥地把这一场大火给它灭掉了。
  

我常想,一个国家,有时也像一个小家,总难免会遇事。遇事不怕,怕的是遇事不会处理事,所以老人们常说,不经事,不成事。
  

经此一役,对于“应急”,我看到了更丰富的涵义,不只是应对紧急突发情况,还有事前为什么会发生,事中如何去处理,事后如何补好短板,而做到这一切的底气,在于一个信字——自信,相信自己;信任,相信人民。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谢燕李雅丽

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薛旭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