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代号u00014542u [复制链接]

1#
题记:山西长治有个沁源县,顾名思义“沁水”之源所在;出沁源城沿沁水逆流而上,约一百五十里,乃沁水源所在;沁水之源头之所,太岳山峡谷之首,称为二郎神沟;沟内有三线兵工厂遗址,或杂草丛生或沦为牛羊圈,凡见者,无不称奇且惋惜。厂:晋东南三线卫华厂记忆这正是本文所写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晋东南建设的三线电子军工“八厂一库”中之一:国营第四五四二厂——国营卫华仪器厂。(解密档案·晋东南:山西上党高地,四机部所属8个,神秘军工电子厂)今天我们穿越五十年的时光,来一次三线兵工时光之旅,到长治沁源县二郎神沟里王家湾,去找回属于我们父辈的三线记忆。沁源二郎沟里的三线厂遗址·卫华厂三线兵工:代号卫华厂,四机部三线电子军工厂长治沁源县二郎神沟代号为“”的电子军工厂,他正式的名称为:国营第四五四二厂,而对外厂名则为国营卫华仪器厂。工厂建于公元年,是二十世纪三线建设中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第一批确定的三线建设项目,因地处长治沁源县,所以我们按习惯称之为:沁源卫华厂。沁源卫华厂主要生产军用2公分雷达测试仪、2公分信号源、2公分波导原件、铜轴原件、不间断电源、超隔离稳压器等。产品服务于航天、二炮、总装、总后等多个单位,广泛用于卫星、东风系列导弹等国防航空航天设备。八十年代·四机部卫华厂奖状三线溯源:代号,根正苗红,来自北京的电子军工厂当现在徒步游、自驾的旅行爱好者们,走到太岳山下的沁河源,惊奇的发现沁河两岸,林立废弃兵工遗址。看到那些仿佛凝固在上个世纪的青砖厂房时,总会在心底泛起一丝疑问,是什么样的原因会在这里建设如此大的一个工厂。这还要从年的三线建设说起,当时新中国刚刚走出“粮荒”困境。中苏已经分道扬镳,两国从兄弟有演变为敌对关系的趋势。因此很多原在东北、华北的企业在统一部署下开始内迁建厂,沁源卫华厂就是那个时期建设起来的三线厂。沁源卫华厂的老东家可谓根正苗红,是当年四机部所辖的国营第七六八厂,对外厂名为国营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北京大华·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当年也是属于我国“一五”期间项重点项目之一,由苏联进行设计援建。厂从年8月18日筹备组正式成立,其中经历了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援建专家,到年4月15日第四机械工业部正式宣布验收合格。厂的足足用了六年多时间,期间也积累了大量的自主建厂经验。在年,刚刚投入正式生产的北京大华厂,拆分了部分设备与人员,远赴山西晋东南,投入到沁源卫华厂的建设中。二郎神沟内·我们的卫华厂兵工地理:选址太岳山深处,二郎神沟中的记忆沁源卫华厂之所以选址在太岳山深处的二郎神沟,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说一下。其一、这里是抗战老区,老革命们打游击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沁源走出去的英雄儿女数以万计。延安《解放日报》曾于年1月17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具体到年卫华厂的选址勘察,当年由时任北京大华厂副厂长的黎明负责带队。黎明厂长为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抗战时期就在晋东南一带打游击,所以对沁源二郎神沟这一带相当熟悉,且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会在此选址。沁源·王家湾水源地的小亭子其二、靠山近水扎大营,是最好的选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厂的选址与建设,几乎有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还有一句是源于京剧《斩马谡》里的唱词:“叫你靠山近水扎大营”。现代军事工业没有水是万万不行的,沁源卫华厂这个地方虽然在大山深处,却在长长沟里,有一个相对宽阔的地带,恰好能在此建厂。另外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还有,这里是毗邻沁河的发源地,水量充足。据当年老兵工回忆,源头有一个泉眼,喷发模样很像济南趵突泉。现在泉水依然有,但看起来不像趵突泉了,建了一个亭子,修了一块石碑“王家湾水源地”。而在更深一些的山中河底村的“姊妹泉”,也建了一个亭子,里面竖一个碑:沁河源头。八五年·张挺视察·搬迁在即的卫华厂三线回眸:曾经辉煌的沁源卫华厂那么这个神秘的三线军工厂,当年是什么样的辉煌?为什么留下如此让人扼腕叹息的遗址,又到那里去了呢?据相关资料显示沁源卫华厂“自年开始筹备建厂,到年投产,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在这里投资了1.2亿人民币”。当年在大山里建起了完整的三线军工屯(为什么用“屯”来说三线,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可前往三线备忘文章一览)。当年的卫华厂无疑是辉煌的,集中了当时各国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拥有一流的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能力。这点仅从卫华厂当年建有华北无线电计量站,即可见一斑(全国除了北京大华厂有大型电子计量站外,卫华厂仅次其后)。从解密资料上看,卫华厂曾在八十年代初期,生产完成了配套“东风5号”的2公分雷达测试仪,并于年1月8日受到电子工业部的表彰奖励。这大约是卫华厂最为巅峰的时刻了吧?卫华厂·珍藏的记忆三线回眸:卫华人,曾经辉煌的珍藏记忆当然同样值得卫华厂人甜甜回忆的,恐怕还有就是“卫华厂”当年在当地就是先进文化的象征了。卫华厂当年各个方面,都让当地老百姓羡慕不已,甚至有老百姓走50里山路,仅仅为了到卫华厂看场露天电影。当年来自北京的三线人给自己厂内建的桥,一个极为让人回味的名字——“通京桥”。我们常说三线人的默默无闻奉献精神,为什么非要加个“默默无闻”呢?因为当年我们的很多厂子都带着“保密厂”的特殊性质,不能宣传也不该宣传。如果你是大张旗鼓的宣传,那就不叫无私奉献了。时过境迁,卫华厂在年确定搬迁至太原,年正式告别沁源二郎神沟,结束了他深山三线厂的阶段,步入了新的征程。从那时候起,“沁源二郎神沟”成了卫华三线人心底珍藏的岁月。为此年,卫华人在年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一本《珍藏岁月——卫华回忆文集》。曾经辉煌的卫华厂·现遗址深山话凄凉写在最后:每个三线厂,都是一本厚厚的家国记忆“每一个三线厂都能写一本厚厚的书”这句话我们三线备忘的编者常说。卫华人自己捐款,自己撰写,出了一本属于自己厂的回忆文集,“收集稿件篇,作者62人,全书近30万字,珍贵照片近百张”。据了解《珍藏岁月——卫华回忆文集》,写了自年至卫华厂搬迁太原新址的廿年跌宕起伏的卫华记忆,其实何尝不是三线人的一份家国记忆呢?三线备忘·只为了不遗忘写到此处,关于卫华厂——这个四机部直辖三线兵工厂的三线备忘,三线备忘编者陷入沉思。卫华厂这个曾经为东风—5配套的电子军工厂,走出大山后,搬到太原后的日子,是否能成为“珍藏岁月”?一切恐怕要留给时间去验证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