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识沁源”
你知道沁水之源在哪里吗?你知道炎帝最初出生在哪里吗?你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是在什么地方吗?天下独有的羊头山在这里,中国人文始祖炎帝就出生于羊头山脚下,笔者带你一探究竟吧!
万山环列,天工堆锦。这就是沁源,依山傍水,风光无限,历史悠久,千年传承。
中国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其第九十回至第一百回书写关于沁源田虎起义的故事,书中说: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
倘若在空中俯瞰,沁源就是一块绿色的璞玉,群峰壁立,岗峦耸翠,逶迤起伏,延绵不绝。沁源四面环山,居太岳山腹地。太岳山脉是位于山西中部一座状似“丁”字形的山脉,全长四百多公里,古时曾被人称为五岳之中岳,后又被人称为中镇之山。沁源位于太岳山的中部,即“丁”字拐角内的中心。太岳山脉东起沁源东北与沁县交界处的老爷山,由东向西,延伸到沁源与平遥交界处的摇头山(又称羊头山,典籍中称谒戾山),再向西与南北走向的绵山相接,之后山势拐而向南,形成一个“丁”字拐。沁源东部有老爷山与沁县交界,南部有雕巢岭和罗云山与屯留、安泽相连,北部有摇头山分界平遥,西部有绵山、石膏山、灵空山、霍山相交于介休、灵石、霍州。沁源境内不仅四周群山环绕,而且境内山峦起伏叠嶂,四面高山的中部有云盖山、仁雾山、锣鼓山、五龙山、天池山、青龙山等山脉耸立。一座座高山如青龙舞动,形成了沟壑纵横的一道道川,后川、西川、前川、东川、南川等,山川之中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大小不一星星点点坐落在山川的开阔地,顺山的走势镶嵌在大山的裙角,画一道线就能把这些村庄串起来。
有山就有岭,以岭为名的地方大多是要道关隘,有很多故事传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山川交错,沟壑纵横,确实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在沁源境内的许多山岭上发生过战役。千秋岭上阻击战、圣佛岭上卡咽喉、候神岭上将军魂、柴店岭上驻防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岭是根据地势特点命名,如朱鹤岭上映天池、界碑岭上男女松等。其他还有雕巢岭、黄土岭、杏壑岭等,当然不知名的岭就更多了。山路崎岖,绿岭苍翠,大自然和传说故事相映生辉,神韵极致。
山山呼应,岭岭相连,在山岭之间,大大小小的洞穴隐身其中,可谓瑰丽神奇,别有洞天。这些洞有的是红砂岩的石山洞,有的是石灰岩溶洞,有人类居住过的遗存,更多的是狼虫虎豹栖息的天然洞穴。被人们熟知并被命名的洞很多,故事也多,有的洞因故事而得名,有的故事因洞而丰满。如盖海洞通四海、卧虎洞中话神虎、龙泉洞中说龙母、噤师庙中无底洞,五龙洞、藏兵洞、神仙洞、滴水洞、潘仁美洞,南北风洞南北风、将台溶洞数不清等。
沁源人以山为荣,以山为美。世代繁衍于此,崇山峻岭,天工堆锦,山高水长,人寿年丰,生生不息。
探究沁源的历史沿革,沁源,因沁水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谷远县,沟谷纵横,隔山相望,意为“谷远”。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据考证,境内的王陶乡花坡村东山头和义和村的火石圪垯一带,出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打制小石器,说明在沁源这片土地上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也充分证实这片土地适合人类生存,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鸟语花香,可谓一处世外桃源。
距离沁源县城一百二十里的景凤镇有一座羊头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魏书·地形志》:“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
史志记载是实实在在的佐证,散佚在民间的传说更生动有趣,熠熠生辉。
关于“羊头山”的记载和说法,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描述,而且古书记载的地点众说纷纭,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争夺起源地,争夺历史的话语权。羊头山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羊头山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关于“羊头山”的记载就有好多处,我县老作家杨栋是景凤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查阅了很多书籍。他说:唐宋之后,称高平、长子、长治交界处之山为羊头山,但上古时的“羊头山”,指的就是景凤与平遥、武乡县交界处的山脉。明朝朱载堉在其名著《羊头山新记》中说道:又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域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业的鼻祖。《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由此可见,炎帝是中华农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古人类主要以狩猎野生动物,采摘山果充饥,但由于狩猎的工具和野生动物有限,山果因季节供应不接等原因,人们经常食不果腹。神农炎帝也正是为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才四处奔波想办法。在羊头山,他见一五彩丹雀口衔九穗嘉禾在头顶盘旋,久久不肯离去,于是取下九穗嘉禾并把谷种撒遍羊头山下的平川地带。不久绿油油的谷物秧苗长出,经过几个月的生长,结出成千上万的谷穗,人们把谷米在陶质的瓦罐中熬煮,顷刻山涧弥漫着香甜的米香,人们开怀畅饮,奔走相告,谷米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从此在景凤甚至沁源全境,小米粥、稀不流稠饭、焖米、和和饭等成为家常便饭,延续至今。用小米磨面,制作成鏊糕子、黄蒸、炒蛋蛋等是沁源人喜爱的食品。整个沁源境内的小米都是上品,煮出的小米粥,黄澄澄,黏糊糊,上面还漂着一层米油,香甜可口,用沁河源头的清泉水熬制,健脾、和胃、滋阴养血,是女人生小孩坐月子每天必喝的滋补品。《本草纲目》记述:黄米,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沁源人世代养成的习惯,三餐必有一餐是小米粥,有的还早晚必喝,成为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绵山因介子推而成为一座孝义名山。
晋国介子推的忠孝故事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成为忠孝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介子推“割股奉君”“辞官不言禄”“隐居绵山”“抱树而死”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争议也很多,争议的焦点就是对介子推到底是哪里人、隐居在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无论介子推到底隐居在哪里,作为“寒食节”起源地之一的沁源县,有很多传说和佐证。
绵山脚下的郭道镇伏贵村就有介子推墓一座,伏贵村也“因埋有贵人”而得名。在伏贵村民间流传很多故事,在周边很多村建有介神庙。据记载,从郭道镇到王陶、王和一带的北半县,有遗迹可查的介神庙多达30多座。在郭道镇郭道村后山有一土台,名为“思烟台”。相传火烧介子推时,无数白鸦扑入火中口衔树枝营救介子推母子,虽没有救下来,白鸦也被熏成了黑鸦。晋文公被白鸦义举感动,一路追寻,在郭道村发现了它们,于是命令将士在高处筑一土台喂鸟,以此纪念介子推。在郭道镇一带有着流传已久的寒食节习俗。清明前,孩子们戴在肩头的义鸦,戴在头上的明前柳,祭祀用的炒蛋蛋、蛇盘兔、花馍、面塑等,都是寒食习俗的印迹。还有为了给守墓守庙者减免赋税而“环绵上而封”的记载,封地就在沁源的绵上村一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沁源与霍州的交界东侧,有一座享誉三晋的名山——灵空山。远近闻名的灵空山,峡谷幽深,油松称奇,绵延百里,茂密挺拔。“九杆旗”自带生命密码,一根分三枝,三枝分九枝,独木成林,堪称奇绝,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名录,“油松之王”广传天下。此外,“二仙传道”“三炷香”“四朝云杉”威风凛凛,整齐的树木就是整装待发的将士,也是遮挡热浪的屏障,山间小道林荫蜿蜒,习习山风,婉转鸟鸣,尽享静谧安详自在。
在佛教史上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是皇子出家学道成佛的,在灵空山圣寿寺出家修行的也是一位皇子,他就是唐懿宗第四子李侃。
李侃生于唐咸通三年,因时逢战乱,李侃秉性善良,不事权谋,辗转五台、平遥后到达沁源,先在沁源候壁村的青果寺学佛行善,后到灵空山,见山景奇秀,顿生觉悟,于是在此削发为僧。李侃出家后,他的弟弟唐僖宗派人四处寻找请他回朝,但李侃决心已定,誓不回去,直至三十三岁无疾而化。李侃坐化后,五代后唐封施雨王,后汉改封菩萨,后周加封为先师菩萨。
皇子出家修行并被后人尊为菩萨,世所罕见。灵空山还有更为神奇的关于龙母龙子的传说。
相传龙母在沁源县韩洪乡的蟠桃凹吃蟠桃受孕生五龙,五龙长成四龙入海,小龙与法师斗法大败,留下龙头(沁源县中峪乡龙头村)、龙尾(风洞沟)、龙脊(灵空山风景区北山下寺院的一截惊险路段)、龙蛋等。沁源带“龙”字的村庄和地名很多,比如:五龙川、五龙洞、龙门口、桥龙沟、青龙山、青龙河等。龙文化已经成为沁源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为绿色山水增加了传奇和灵气。
灵空山空灵之地,一草一树都透着灵气,一山一寺都有说不尽的故事。
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特殊的人文精神,山有山的伟岸,人有人的气节,沁源大山的精神气和沁源人的精气神融为一体,诠释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内涵和现实。
作者:王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