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北山西有两条河流,相距一百公里名字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不能吃的食物 https://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河北省邯郸市区内北部有条河流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上有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学步桥,桥名就是取自“邯郸学步”的成语,桥下流过的河则是沁河,这条河在西汉景帝削藩时,曲周侯郦寄兵围赵国邯郸,引此河水灌城,赵王自杀而国除。

邯郸市地图,北部有沁河

沁河及学步桥

虽然当时沁河能够被用来灌城,想来水量充沛,但到了清朝时,沁河已成涓涓细流、长度也挺短。清乾隆版《邯郸县志》记载:

沁河,在城西半里许,其源发于岩嵛河、牛叫河,水本细微,流亦不远。

但是在距离邯郸市西部仅一百多公里的山西省中南部,从北到南有一条河流也叫做沁河,这条河无论是长度和覆盖范围就是邯郸沁河的无数倍了,它发源于沁源县北绵山,南流至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境入黄河,全长公里、总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沁河在西汉之前称少水,西汉之后叫沁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这其中的少水就是今天的沁河。

清朝的沁河及流经区域

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山西晋城市境内第一大河,并且在沿沁河一线还形成了四个以“沁”为名的县(市)。

沁河之源的“沁源县”

民国沁源县城

民国沁源县图

因为沁河发源地而得名的“沁源县”,在最开始为西汉所置“谷远县”,西晋废谷远,在北魏建义元年(年)因地处沁水源头在原谷远县地置沁源县,同时沁源县治还为义宁郡治。隋开皇初废义宁郡,旋即于年置沁州,后时为沁州治、又时为义宁郡治、阳城郡治。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废沁州,金宣宗元光二年(年)曾升沁源为谷州。蒙古至元初废谷州,仍为沁源县,历经明、清均为沁源县,属沁州。

和沁河不挨边的“沁县”

沁县在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到民国初期一直为沁州。有人可能看出来了,沁州不是设在沁源了吗,什么时候又跑到沁县了。

清朝的沁州

清沁州州城

清沁州及所属各县

的确,沁州在隋开皇十六年(年)初置时,其治所就在沁源县,中间虽然或为州、为郡,但治所一直未变。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州废,只留沁源县。金天会六年改宋朝以来所置威胜军为沁州,但是治所却并且没重新设到沁源,而是设置于铜鞮县,铜鞮县在春秋初设时就没有挨着沁河,后来又数次搬迁也没有靠近沁河,只不过因为州的地域里包括沁河,才在铜鞮设沁州。明洪武初废铜鞮县,仅剩沁州,辖境覆盖今山西沁源、沁县、武乡等县,元属晋宁路。明、清均为沁州直隶州,年在民国废府州存县中改为沁县,此时它已管辖不了有沁河的县了。也就是说沁县境内主要河流并没有沁河,最大的一条河流是向东流入河北境内的漳河。

因此沁县也可以说是没有沁河流经而以“沁”为名的县。

拥有两条“沁河”的沁水县

清朝的沁水县城

清朝沁水县域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晋城市。它的名字并不是来自于“沁河”的沁,而是县内“沁水河”的沁。它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年)之前一直为端氏县地,孝昌中又在今县境内设东永安县,北齐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隋朝开皇三年(年)端氏县治迁到今县东端氏村,永宁县则在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县治即今天沁水县城,《水经注·沁水》记载:“沁水又逕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以沁水河而得县名。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均为沁水县、端氏县,蒙古至元三年(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明、清因之。

虽然沁水县的“沁”字是来自于“沁水”河而非沁河,但是沁水河却是沁河的支流,并且长度仅20多公里,也可以说沁水县的“沁水”还是在沁河影响之内的。

以“沁”得名最晚的沁阳市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河内府河内县,民国二年废府存县时改为沁阳县,以县内有故沁阳城为名。

清朝河内府城

清河内沁河图

其实有关沁阳县因为在沁河之南却叫做沁阳还引起一定争议,因为在古代只有“山南水北”才能称之为阳,但是沁阳县却在沁河之南应该叫做沁阴才对。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沁水》却记载:(怀)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那时候沁阳城确实是在沁河以北的,不过应该是在某个朝代沁河流发生了改道,由流经沁阳城南改为流经沁阳城北。另外也可以认为今沁阳市区和故沁阳城是两个地方,今名就是以在沁河以北的故沁阳城为名的。这两种假设都可能存在。

不管四个以“沁”为名的县、市其名字来源有什么区别,但是都和它们身边的那条“沁河”有关,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流淌、哺育着河两岸的人民,还为沿岸的城市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